第524节
而后目光炯炯地望着长孙羽默与刘振轩,说道:“长孙、振轩,现在我已沦为弃子,那么长安那边但凡跟天策府系搭上边的大臣,我都指望不上了。如今,我只能发动我在长安的私交,发动我在长安的力量,进行自救。两位——”
郭业突然抱拳起手冲着两人微微一拱,而后诚挚地问道:“长孙、振轩,你们愿意助我一臂之力否?你们敢否让我郭业将前程与身家性命尽相托付否?”
第671章 李二陛下怒撒夙凤殿
郭业平日说话难得一本正经,今日更是如此郑重其事,好让长孙羽默一阵不适应,真够别扭的。
随即,他连连摆手说道:“郭业你这是说得哪里话?我若不愿相助你,又岂会违背父命山迢水远地跑来这蜀中之地?说吧,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衬搭把手的,你尽管言语一声儿。”
旁边刘振轩亦是一副士为知己者死的模样,单手握成拳平放于胸前,朗声回道:“长史大人,末将与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有何事要末将效劳的,尽管吩咐!”
“好!”
郭业重重地点了一下头,对二人讲道:“你们先在蜀州盘亘一日,趁着你们休憩一日的间隙,我会草拟几封书信,明日一早你们便带着我的书信启程出发,以最快的时间返回长安。振轩,你负责将信送到长乐坊的关鸠鸠手中,还有射阳书院的山长陈康手中。至于羽默,你替我拜访一趟我们的老校长,哦不,应该是我们国子监的祭酒虞世南大人,将我的书信面呈到他老人家的手中。我现在需要的是一股来自朝堂三系力量之外的助力来展开自我救赎。”
刘振轩斩钉截铁地应承道:“送信而已,大人放心,末将一定将信亲自送到两人手中。”
长孙羽默也是保证没问题,但是额外问了一句:“你认识射阳书院的陈康?这人虽然不是朝廷官员,可却是颇有名声呢。我听说他在天下寒门士子中的号召力,绝对是一等一的。而且士林中人还将他视为咱们祭酒大人的接班人呢,说他是清流之中后起之秀呢。”
“陈康,字仲达,如今乃射阳学院的山长,乃天下寒门学子的领袖人物。我虽与他并无深交。”郭业摇了摇头,脑中浮现出了当日自己在魏王府醉酒赋诗,陈康为自己执笔录诗的那一幕,而后缓缓说道,“不过,我手上有他需要的东西,我想他肯定会伸手助我一臂之力的。”
长孙羽默见着郭业又开始卖弄关子,不由耸耸肩撇撇嘴,无所谓道:“反正我替你将信送到,接下来就要靠你回到长安之后的应对了。”
郭业点点头,心里踏实了不少,回道:“嗯,你们只要替我将信及时送到即可。至于我何时回到长安,估计也快了,这个时候皇上应该被蜀王这不肖子给气疯了,也被你爹他们这些股肱大臣们联袂出手突然出招,给逼得够呛了吧?”
长孙羽默摇摇头,表示不清楚。
郭业道:“好了,让振轩带你在蜀州城中转转吧。不过尽量不要让蜀王殿下知道你来过蜀州,不然到时候传到你爹耳中,你又免不了一顿皮开肉绽,哈哈哈……”
长孙羽默知道郭业在取笑自己,不由狠狠瞪了他一眼,而后拽着刘振轩的胳膊说道:“刘校尉,咱们走着,甭搭理这幸灾乐祸的家伙。”
刘振轩为难地看了眼郭业,看看郭业还有什么吩咐。
郭业微微笑着挥挥手,轻声说道:“去吧,好好带长孙公子转转蜀州城,让他领略下我们蜀中的风土人情。”
“好的!”
刘振轩应了一声,便带着长孙羽默匆匆离去。
整整一天,郭业足不出院,在自己的房中伏案奋笔疾书,分别写着明日让他们俩带回长安的书信。
一日忙碌而过,一夜虚度而眠。
到了翌日清晨,长孙羽默和刘振轩分别装着郭业的书信,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了返回长安城的征程。
郭业送二人到了蜀州城门,并上了城楼登高远眺目送着二人渐行渐远,直到两人策马奔去的背影彻底消逝在了眼眶之中。
不经意间,一缕惆怅和渺茫浮上了心头,脑中始终徘徊着两个字——
长安!
……
……
同一时间,长安城,皇宫中。
李二陛下早早下了朝,走在金黄华盖下,在一干宫人的簇拥中,怒气冲冲地走进了夙凤殿内。
杨妃正在吃着早膳,一见皇上突然驾临,顿时慌了神儿。立马停下手中的金碟银筷,急急起身相迎道:“臣妾参见皇上,今天怎么一早就来臣妾的夙凤殿呢,陛下?”
“哼!”
李二陛下屏退了身后所有的宫人,大马金刀坐到了餐桌边儿上,双眼几乎迸出火花般地看着杨妃,怒道:“杨妃啊,你替朕生了个好儿子啊。朕的这个好儿子,去了蜀中就藩才几天啊,居然长出息了,能耐了啊!”
杨妃平日就在宫中呆着,几乎禁绝了出宫到坊间的机会,而且也鲜有和朝中大臣往来。
因此对于一些时政之事也是仅从宫人的闲言碎嘴中得到。
她多少听到了一些关于蜀王在蜀州的事情,但是知道得不是很具体也不全面,只知道好像最近朝堂上都在议论自己的儿子,还有蜀州那边好像出了事情。
但是,她听得出来,皇上正在气头上,说得肯定是反话,肯定不是真得在夸赞自己的恪儿。
难道恪儿真得惹来天大的祸事了?
当即,她猛然跪倒在地,诚惶诚恐地悲戚喊道:“陛下,恪儿年幼,如果犯了什么错惹得陛下龙颜大怒,臣妾这个当母亲的甘愿替他受罚。”
“嘭!”
李二陛下拍案而起,怒指而啸道:“你替他受罚?你受得起吗?真是慈母多败儿,你知道他这次替朕惹来多大的祸事吗?现在,长孙无忌等一干朝臣们正拿着恪儿的事情,向朕发难呢。他们这些人正逼着朕对裴寂、萧瑀等武德旧臣斩尽杀绝,他们要逼着朕和父皇再次决裂,他们要让朕当着天下人的面对自己的父皇动刀子,要让朕落下一个不当人子的骂名啊!!!”
“啊……”
杨妃心中大惊,吓得三魂没了七魄,整个人身上的气力仿佛在一瞬间被抽空了一般,霎时瘫软在地,久久无法爬起。
李二陛下见着杨妃这般模样,丝毫没有同情,视如无睹般又是痛斥道:“这一切的一切,始作俑者就是你我那个胆大妄为不长脑的儿子啊,杨妃!你知道他都干了些什么事?你自己好好看吧,这是他派人呈上来用以炫耀功绩的折子,你自己看看吧,这个不长心不长脑的狗东西!徒惹天下人笑话的败家玩意!”
啪~
李二陛下从龙袍宽袖中抽出一份奏折,狠狠摔在地上落到了杨妃跟前。
杨妃战战兢兢地捡起奏折,细细看了起来,看罢之后立马明白了其中的关节,满脸不可置信地摇着头,低语呢喃着不可能,不会的。
李二陛下冷笑道:“看到了吧?连你都觉得这事儿不应该这么办,可偏偏咱们的好儿子却要这么办,而且办得全天下皆知,生怕天下人都不知道他的丰功伟绩。难道他不会低调处理此事吗?他难道不会暗中派人给朕递来折子吗?他愚蠢透顶,长孙无忌他们岂会放过这么一个打击裴寂、萧瑀他们的机会,还不趁机利用恪儿的无知,对萧瑀他们发难?这是要逼得朕表态,逼得朕昭告天下,说朕那位皓首苍颜的父皇要图谋复辟啊。这是家丑,岂能外扬?你让朕如何处置?而且你知道吗?”
说着,李二陛下又突然变戏法似的从龙袍宽袖中掏出几份奏折来,啪啪啪统统一股脑摔在地上,叫骂道:“这是御史台的御史们弹劾李恪的奏折,你自己看看吧,一个藩王未经朝廷允准居然敢私自纵兵捉拿一州刺史,眼里还有没有朝廷的法度?而且朕让他节制九地军务,你猜他怎么着?居然连蜀州政务都延揽了过来,眼里还有朕这个父皇吗?御史台的这些御史们岂会轻饶了他?
你自己在看看第三道弹劾奏折,他居然未经朕的允许,大赦其他六府涉案的折冲都尉,谁给他的权利?光这些罪状,别说夺了他的蜀王爵位,朕就是贬他为庶民都是轻的,呵呵,这些罪状都够将他推出午门斩首了,杨妃!!!”
“啊!!!不要,陛下不要哇,不要,求求陛下,您不能啊,恪儿是您的儿子,也臣妾唯一的儿子……”
刹那间,杨妃的体内好像充满了力量,匍匐爬到了李二陛下的脚下,一把抱住他的小腿,泣声啼哭哀嚎道:“陛下,恪儿还小,您不该这么对他啊,他就是有天大的错,他也是您的骨血啊。”
李二陛下有些厌烦地蹬了蹬腿,将小腿上杨妃的双手给推开,恨道:“朕没有这么愚蠢的儿子,要知道他会给朕招来这么大的麻烦,朕宁可生个球,也不会要这种废物。”
杨妃哭得肝肠寸断,整个人伏在地上瑟瑟抖动香肩,哽咽着声音替李恪继续求情道:“陛下啊,恪儿如今也才十来岁,涉世未深,办事不利,您这次轻饶他一回吧。而且,他这次身边有郭业郭长史这种能人陪伴就藩,不该犯下如此泼天大错啊,臣妾在想,恪儿是不是受了什么人的教唆啊,陛下!”
杨妃一边哭啼一边求情,最后一句话算是哭诉到了点子上,立马将李二陛下的注意力给转移了过去。
只见李二陛下听到郭业的名字之后,神情越发地冷峻起来,眉头紧锁语出森然地念叨了一句:“你是说郭业?难道是他在蜀王背后教唆挑动?不该啊,郭业是个机灵人,不该如此自寻死路啊。不过,此次李恪犯下如此泼天大错,哼,郭业身为都督府长史,绝对要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郭业,又是郭业,哼……”
“来人,传执笔内侍进来夙凤殿,替朕拟旨……”
第672章 见旨速回长安
当场,李二陛下怒下一纸诏书,直接派人八百里快骑飞送蜀州城。
数天之后,圣旨抵达蜀州郡城,蜀王李恪与郭业前来接旨。
这纸诏书仿若狠狠一巴掌,彻底打醒了还憧憬着美好的蜀王李恪,也将郭业的心高高悬了起来。
因为李二陛下在诏书中并未多言其他,仅仅只说了一句话:“勒令蜀州大都督李恪、都督府长史郭业见旨速返长安,听候朕的发落!”
接完旨后的李恪还在半梦不醒间,一副提心吊胆的模样问着郭业:“郭长史,父皇是不是搞错了?本王在蜀州干得有声有色,似模似样,怎得还让本王回长安听候发落呢?”
郭业因为不知道李二陛下到底要怎么处理自己,而感到七上八下,心里没底儿。
现在又听到蜀王李恪问出这么二百五的问题,心中气道,你爷爷的,你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若不是你不听我劝,老子怎么会落得如此田地?你也就跟你那两个哥哥一样,都是一个尿性,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货色。
心情不美丽之下,郭业连正眼都懒得瞧李恪一眼,没好气地哼道:“你问我,我问谁?不知道,我啥也不知道!”
哼哼罢,他走到传旨的内侍跟前,朗声说道:“本官已经准备妥当,启程动身回长安吧。”
说着,双手握成拳微微提起,示意对方给自己带枷锁,启程出发。
显然,他对回长安一事心里早有了预料。
不过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倒是吓得那内侍一大跳,连退数步轻笑道:“郭大人这是干什么?陛下在圣旨中只说了让您和蜀王殿下见旨速回长安,可没让老奴要给大人带枷锁押解进长安哟。”
说着,内侍太监又走到蜀王李恪面前,毕恭毕敬地说道:“蜀王殿下,您也准备准备,带着一干随行人员,准备动身吧?这蜀州城没必要再耽搁下去了,陛下还在长安城中等着呢。”
李恪哦了一声,失魂落魄地指挥着随行就藩的官员开始收拾打点,一会儿出发回长安。
郭业听着传旨内侍的话,心中奇道,李二陛下是什么意思?居然免去了枷锁套颈的程序,无需在路上遭罪,莫非陛下对我还念着旧情?还是说,陛下并不打算治罪于我?
一时间,他心里惊疑的同时,也升腾起了几分侥幸。
大概过了一个时辰左右,李恪的人已经收拾准备完毕。随着内侍太监的一声令下,数百亲兵前头开路,李恪与郭业夹杂在队伍的中间,一干宫人仆役殿后,朝着长安方向浩浩荡荡动身返回。
沿路之上,自然又引来了不少百姓的驻足围观与议论。
不过这次不同于上次,上次是风风光光来就藩,这次却是灰头土脸地被勒令返回长安。
前后的心情自然是不大一样,个中滋味也是难受得紧,因此,李恪也就没有再钻出马车来卖弄风采,呆坐在车中缓缓朝着前路赶着。
日复一日,郭业他们穿州过府,出蜀中,出剑南道,过山道涉水路,徐徐逼近着长安方向。
而随着日子的向后推移,长安城中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之色也愈演愈烈。
长孙无忌等天策府系人马占着天时地利与人和,借着此次蜀州事件,不断地对萧瑀、裴寂等为首的武德旧臣系展开攻击。
如今的萧瑀、裴寂等人就跟霜打了的茄子一般,蔫了吧唧毫无反手之力,没招儿,谁让对方人证物证俱在,本点都无法反弹。
如今就差蜀王李恪一行人返回长安,等着始作俑者的蜀王一回长安,就是长孙无忌等人彻底将他们撵出朝堂开始定罪之日,或贬官,或革职,或发配,甚至斩首问罪。
天策府系步步为营,屡屡逼迫,越战越勇;而武德旧臣系却是屡战屡败,退了一步又一步,士气低落,人心浮动,称霸两朝的武德系人马离土崩瓦解之日不远矣。
当然,他们还有最后的救命稻草,那便是幽居深宫内的太上皇李渊。
太上皇李渊如今就跟沉睡的狮子未曾醒过来一般,对朝堂之上的风起云涌置若罔闻,至今没有表态,更谈不上动静。
这也是长孙无忌等人至今心里最放不下的,虽然他们不愿触及李世民的底线,但是如今李渊静的可怕,这幅作派委实让他们心里不踏实。
日子一天天地撞着时针,缓缓推移着,天策系慢慢地开始急功近利起来了,而武德旧臣系呢?如天要塌下来一般,人心浮动,惶惶不可终日。
就连置身事外的魏征、韦挺等建成余党系人马,都觉得有些不适应如今朝堂的气氛。
火药味,越来越重了!
就是身为一国之君,身为定夺乾坤的李二陛下,日子也是煎熬的紧。一嘛是因为武德旧臣系的无能而感到失望;二嘛是因为天策府长孙无忌等人的步步进逼,而感到压抑万分;三嘛,是因为父皇李渊的不表态没动静,他不知该从何下手此事。
他明知长孙无忌他们的意图,他也清楚萧瑀等武德旧臣系该死,但是没有得到父皇李渊的态度,他不敢轻易定夺。
他能从一个玄武门弑兄夺位的暴君走到今天,做到天下万民交口称赞的一代明君,委实不易,一路下来的艰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不想因为这件事情一个没处理好,重新落下一个虐杀老臣的暴君之名,更不想因为当着天下百姓的面儿,背上一个大不孝的骂名。
当皇帝不易,当一个好皇帝更不易啊!
郭业突然抱拳起手冲着两人微微一拱,而后诚挚地问道:“长孙、振轩,你们愿意助我一臂之力否?你们敢否让我郭业将前程与身家性命尽相托付否?”
第671章 李二陛下怒撒夙凤殿
郭业平日说话难得一本正经,今日更是如此郑重其事,好让长孙羽默一阵不适应,真够别扭的。
随即,他连连摆手说道:“郭业你这是说得哪里话?我若不愿相助你,又岂会违背父命山迢水远地跑来这蜀中之地?说吧,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衬搭把手的,你尽管言语一声儿。”
旁边刘振轩亦是一副士为知己者死的模样,单手握成拳平放于胸前,朗声回道:“长史大人,末将与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有何事要末将效劳的,尽管吩咐!”
“好!”
郭业重重地点了一下头,对二人讲道:“你们先在蜀州盘亘一日,趁着你们休憩一日的间隙,我会草拟几封书信,明日一早你们便带着我的书信启程出发,以最快的时间返回长安。振轩,你负责将信送到长乐坊的关鸠鸠手中,还有射阳书院的山长陈康手中。至于羽默,你替我拜访一趟我们的老校长,哦不,应该是我们国子监的祭酒虞世南大人,将我的书信面呈到他老人家的手中。我现在需要的是一股来自朝堂三系力量之外的助力来展开自我救赎。”
刘振轩斩钉截铁地应承道:“送信而已,大人放心,末将一定将信亲自送到两人手中。”
长孙羽默也是保证没问题,但是额外问了一句:“你认识射阳书院的陈康?这人虽然不是朝廷官员,可却是颇有名声呢。我听说他在天下寒门士子中的号召力,绝对是一等一的。而且士林中人还将他视为咱们祭酒大人的接班人呢,说他是清流之中后起之秀呢。”
“陈康,字仲达,如今乃射阳学院的山长,乃天下寒门学子的领袖人物。我虽与他并无深交。”郭业摇了摇头,脑中浮现出了当日自己在魏王府醉酒赋诗,陈康为自己执笔录诗的那一幕,而后缓缓说道,“不过,我手上有他需要的东西,我想他肯定会伸手助我一臂之力的。”
长孙羽默见着郭业又开始卖弄关子,不由耸耸肩撇撇嘴,无所谓道:“反正我替你将信送到,接下来就要靠你回到长安之后的应对了。”
郭业点点头,心里踏实了不少,回道:“嗯,你们只要替我将信及时送到即可。至于我何时回到长安,估计也快了,这个时候皇上应该被蜀王这不肖子给气疯了,也被你爹他们这些股肱大臣们联袂出手突然出招,给逼得够呛了吧?”
长孙羽默摇摇头,表示不清楚。
郭业道:“好了,让振轩带你在蜀州城中转转吧。不过尽量不要让蜀王殿下知道你来过蜀州,不然到时候传到你爹耳中,你又免不了一顿皮开肉绽,哈哈哈……”
长孙羽默知道郭业在取笑自己,不由狠狠瞪了他一眼,而后拽着刘振轩的胳膊说道:“刘校尉,咱们走着,甭搭理这幸灾乐祸的家伙。”
刘振轩为难地看了眼郭业,看看郭业还有什么吩咐。
郭业微微笑着挥挥手,轻声说道:“去吧,好好带长孙公子转转蜀州城,让他领略下我们蜀中的风土人情。”
“好的!”
刘振轩应了一声,便带着长孙羽默匆匆离去。
整整一天,郭业足不出院,在自己的房中伏案奋笔疾书,分别写着明日让他们俩带回长安的书信。
一日忙碌而过,一夜虚度而眠。
到了翌日清晨,长孙羽默和刘振轩分别装着郭业的书信,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了返回长安城的征程。
郭业送二人到了蜀州城门,并上了城楼登高远眺目送着二人渐行渐远,直到两人策马奔去的背影彻底消逝在了眼眶之中。
不经意间,一缕惆怅和渺茫浮上了心头,脑中始终徘徊着两个字——
长安!
……
……
同一时间,长安城,皇宫中。
李二陛下早早下了朝,走在金黄华盖下,在一干宫人的簇拥中,怒气冲冲地走进了夙凤殿内。
杨妃正在吃着早膳,一见皇上突然驾临,顿时慌了神儿。立马停下手中的金碟银筷,急急起身相迎道:“臣妾参见皇上,今天怎么一早就来臣妾的夙凤殿呢,陛下?”
“哼!”
李二陛下屏退了身后所有的宫人,大马金刀坐到了餐桌边儿上,双眼几乎迸出火花般地看着杨妃,怒道:“杨妃啊,你替朕生了个好儿子啊。朕的这个好儿子,去了蜀中就藩才几天啊,居然长出息了,能耐了啊!”
杨妃平日就在宫中呆着,几乎禁绝了出宫到坊间的机会,而且也鲜有和朝中大臣往来。
因此对于一些时政之事也是仅从宫人的闲言碎嘴中得到。
她多少听到了一些关于蜀王在蜀州的事情,但是知道得不是很具体也不全面,只知道好像最近朝堂上都在议论自己的儿子,还有蜀州那边好像出了事情。
但是,她听得出来,皇上正在气头上,说得肯定是反话,肯定不是真得在夸赞自己的恪儿。
难道恪儿真得惹来天大的祸事了?
当即,她猛然跪倒在地,诚惶诚恐地悲戚喊道:“陛下,恪儿年幼,如果犯了什么错惹得陛下龙颜大怒,臣妾这个当母亲的甘愿替他受罚。”
“嘭!”
李二陛下拍案而起,怒指而啸道:“你替他受罚?你受得起吗?真是慈母多败儿,你知道他这次替朕惹来多大的祸事吗?现在,长孙无忌等一干朝臣们正拿着恪儿的事情,向朕发难呢。他们这些人正逼着朕对裴寂、萧瑀等武德旧臣斩尽杀绝,他们要逼着朕和父皇再次决裂,他们要让朕当着天下人的面对自己的父皇动刀子,要让朕落下一个不当人子的骂名啊!!!”
“啊……”
杨妃心中大惊,吓得三魂没了七魄,整个人身上的气力仿佛在一瞬间被抽空了一般,霎时瘫软在地,久久无法爬起。
李二陛下见着杨妃这般模样,丝毫没有同情,视如无睹般又是痛斥道:“这一切的一切,始作俑者就是你我那个胆大妄为不长脑的儿子啊,杨妃!你知道他都干了些什么事?你自己好好看吧,这是他派人呈上来用以炫耀功绩的折子,你自己看看吧,这个不长心不长脑的狗东西!徒惹天下人笑话的败家玩意!”
啪~
李二陛下从龙袍宽袖中抽出一份奏折,狠狠摔在地上落到了杨妃跟前。
杨妃战战兢兢地捡起奏折,细细看了起来,看罢之后立马明白了其中的关节,满脸不可置信地摇着头,低语呢喃着不可能,不会的。
李二陛下冷笑道:“看到了吧?连你都觉得这事儿不应该这么办,可偏偏咱们的好儿子却要这么办,而且办得全天下皆知,生怕天下人都不知道他的丰功伟绩。难道他不会低调处理此事吗?他难道不会暗中派人给朕递来折子吗?他愚蠢透顶,长孙无忌他们岂会放过这么一个打击裴寂、萧瑀他们的机会,还不趁机利用恪儿的无知,对萧瑀他们发难?这是要逼得朕表态,逼得朕昭告天下,说朕那位皓首苍颜的父皇要图谋复辟啊。这是家丑,岂能外扬?你让朕如何处置?而且你知道吗?”
说着,李二陛下又突然变戏法似的从龙袍宽袖中掏出几份奏折来,啪啪啪统统一股脑摔在地上,叫骂道:“这是御史台的御史们弹劾李恪的奏折,你自己看看吧,一个藩王未经朝廷允准居然敢私自纵兵捉拿一州刺史,眼里还有没有朝廷的法度?而且朕让他节制九地军务,你猜他怎么着?居然连蜀州政务都延揽了过来,眼里还有朕这个父皇吗?御史台的这些御史们岂会轻饶了他?
你自己在看看第三道弹劾奏折,他居然未经朕的允许,大赦其他六府涉案的折冲都尉,谁给他的权利?光这些罪状,别说夺了他的蜀王爵位,朕就是贬他为庶民都是轻的,呵呵,这些罪状都够将他推出午门斩首了,杨妃!!!”
“啊!!!不要,陛下不要哇,不要,求求陛下,您不能啊,恪儿是您的儿子,也臣妾唯一的儿子……”
刹那间,杨妃的体内好像充满了力量,匍匐爬到了李二陛下的脚下,一把抱住他的小腿,泣声啼哭哀嚎道:“陛下,恪儿还小,您不该这么对他啊,他就是有天大的错,他也是您的骨血啊。”
李二陛下有些厌烦地蹬了蹬腿,将小腿上杨妃的双手给推开,恨道:“朕没有这么愚蠢的儿子,要知道他会给朕招来这么大的麻烦,朕宁可生个球,也不会要这种废物。”
杨妃哭得肝肠寸断,整个人伏在地上瑟瑟抖动香肩,哽咽着声音替李恪继续求情道:“陛下啊,恪儿如今也才十来岁,涉世未深,办事不利,您这次轻饶他一回吧。而且,他这次身边有郭业郭长史这种能人陪伴就藩,不该犯下如此泼天大错啊,臣妾在想,恪儿是不是受了什么人的教唆啊,陛下!”
杨妃一边哭啼一边求情,最后一句话算是哭诉到了点子上,立马将李二陛下的注意力给转移了过去。
只见李二陛下听到郭业的名字之后,神情越发地冷峻起来,眉头紧锁语出森然地念叨了一句:“你是说郭业?难道是他在蜀王背后教唆挑动?不该啊,郭业是个机灵人,不该如此自寻死路啊。不过,此次李恪犯下如此泼天大错,哼,郭业身为都督府长史,绝对要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郭业,又是郭业,哼……”
“来人,传执笔内侍进来夙凤殿,替朕拟旨……”
第672章 见旨速回长安
当场,李二陛下怒下一纸诏书,直接派人八百里快骑飞送蜀州城。
数天之后,圣旨抵达蜀州郡城,蜀王李恪与郭业前来接旨。
这纸诏书仿若狠狠一巴掌,彻底打醒了还憧憬着美好的蜀王李恪,也将郭业的心高高悬了起来。
因为李二陛下在诏书中并未多言其他,仅仅只说了一句话:“勒令蜀州大都督李恪、都督府长史郭业见旨速返长安,听候朕的发落!”
接完旨后的李恪还在半梦不醒间,一副提心吊胆的模样问着郭业:“郭长史,父皇是不是搞错了?本王在蜀州干得有声有色,似模似样,怎得还让本王回长安听候发落呢?”
郭业因为不知道李二陛下到底要怎么处理自己,而感到七上八下,心里没底儿。
现在又听到蜀王李恪问出这么二百五的问题,心中气道,你爷爷的,你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若不是你不听我劝,老子怎么会落得如此田地?你也就跟你那两个哥哥一样,都是一个尿性,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货色。
心情不美丽之下,郭业连正眼都懒得瞧李恪一眼,没好气地哼道:“你问我,我问谁?不知道,我啥也不知道!”
哼哼罢,他走到传旨的内侍跟前,朗声说道:“本官已经准备妥当,启程动身回长安吧。”
说着,双手握成拳微微提起,示意对方给自己带枷锁,启程出发。
显然,他对回长安一事心里早有了预料。
不过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倒是吓得那内侍一大跳,连退数步轻笑道:“郭大人这是干什么?陛下在圣旨中只说了让您和蜀王殿下见旨速回长安,可没让老奴要给大人带枷锁押解进长安哟。”
说着,内侍太监又走到蜀王李恪面前,毕恭毕敬地说道:“蜀王殿下,您也准备准备,带着一干随行人员,准备动身吧?这蜀州城没必要再耽搁下去了,陛下还在长安城中等着呢。”
李恪哦了一声,失魂落魄地指挥着随行就藩的官员开始收拾打点,一会儿出发回长安。
郭业听着传旨内侍的话,心中奇道,李二陛下是什么意思?居然免去了枷锁套颈的程序,无需在路上遭罪,莫非陛下对我还念着旧情?还是说,陛下并不打算治罪于我?
一时间,他心里惊疑的同时,也升腾起了几分侥幸。
大概过了一个时辰左右,李恪的人已经收拾准备完毕。随着内侍太监的一声令下,数百亲兵前头开路,李恪与郭业夹杂在队伍的中间,一干宫人仆役殿后,朝着长安方向浩浩荡荡动身返回。
沿路之上,自然又引来了不少百姓的驻足围观与议论。
不过这次不同于上次,上次是风风光光来就藩,这次却是灰头土脸地被勒令返回长安。
前后的心情自然是不大一样,个中滋味也是难受得紧,因此,李恪也就没有再钻出马车来卖弄风采,呆坐在车中缓缓朝着前路赶着。
日复一日,郭业他们穿州过府,出蜀中,出剑南道,过山道涉水路,徐徐逼近着长安方向。
而随着日子的向后推移,长安城中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之色也愈演愈烈。
长孙无忌等天策府系人马占着天时地利与人和,借着此次蜀州事件,不断地对萧瑀、裴寂等为首的武德旧臣系展开攻击。
如今的萧瑀、裴寂等人就跟霜打了的茄子一般,蔫了吧唧毫无反手之力,没招儿,谁让对方人证物证俱在,本点都无法反弹。
如今就差蜀王李恪一行人返回长安,等着始作俑者的蜀王一回长安,就是长孙无忌等人彻底将他们撵出朝堂开始定罪之日,或贬官,或革职,或发配,甚至斩首问罪。
天策府系步步为营,屡屡逼迫,越战越勇;而武德旧臣系却是屡战屡败,退了一步又一步,士气低落,人心浮动,称霸两朝的武德系人马离土崩瓦解之日不远矣。
当然,他们还有最后的救命稻草,那便是幽居深宫内的太上皇李渊。
太上皇李渊如今就跟沉睡的狮子未曾醒过来一般,对朝堂之上的风起云涌置若罔闻,至今没有表态,更谈不上动静。
这也是长孙无忌等人至今心里最放不下的,虽然他们不愿触及李世民的底线,但是如今李渊静的可怕,这幅作派委实让他们心里不踏实。
日子一天天地撞着时针,缓缓推移着,天策系慢慢地开始急功近利起来了,而武德旧臣系呢?如天要塌下来一般,人心浮动,惶惶不可终日。
就连置身事外的魏征、韦挺等建成余党系人马,都觉得有些不适应如今朝堂的气氛。
火药味,越来越重了!
就是身为一国之君,身为定夺乾坤的李二陛下,日子也是煎熬的紧。一嘛是因为武德旧臣系的无能而感到失望;二嘛是因为天策府长孙无忌等人的步步进逼,而感到压抑万分;三嘛,是因为父皇李渊的不表态没动静,他不知该从何下手此事。
他明知长孙无忌他们的意图,他也清楚萧瑀等武德旧臣系该死,但是没有得到父皇李渊的态度,他不敢轻易定夺。
他能从一个玄武门弑兄夺位的暴君走到今天,做到天下万民交口称赞的一代明君,委实不易,一路下来的艰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不想因为这件事情一个没处理好,重新落下一个虐杀老臣的暴君之名,更不想因为当着天下百姓的面儿,背上一个大不孝的骂名。
当皇帝不易,当一个好皇帝更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