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李通难择良木栖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孙策信中写道:策破桥蕤,已至平舆,合陈、梁之兵,计步骑四千余,并城内守士,众六七千,布兵,四五千耳,策意自引军西出沈亭,渡澺水西袭上蔡、吴房,以断布退路,动其军心,事如成,敢请将军取张辽,陈严阵於葛陂,以胁布侧翼,然后策回师进击,与平舆并攻,或可歼布於城下,纵不能,亦可解平舆之围,迫布南窜。愚计如此,未知将军意可否?
  沈亭在平舆的南边,春秋时是沈子国之地,战国末年,有沈子国后人名沈郢者,有高行,秦拜为相,然此人坚辞不就,筑亭水滨,游钓游身,他所建之亭,便被称为沈亭,后来又演变成了地名。这个沈亭算是平舆周边较为出名的一个地方,所以孙策直接在信中写了这个地名。
  许仲已经决定不在汝南耗费兵力,那么对孙策的这个谋略自然也就无甚兴趣。
  只是,虽无兴趣,要想拒绝,总也得有个理由。
  理由不太好找,因为孙策的这个谋略很有可行性,既然有可行性,那么该怎么拒绝?
  许仲想到了一个借口,他给孙策回书,写道:都尉计谋诚高,然以吾见,与其拔上蔡、吴房,何如候李文达回音?吾前日复遣使者,往见文达,备述以徐、豫之威德,再劝他从附讨布,文达如肯从,则郎陵即能断布军归路,适时吾与都尉、文达三路并发,破灭吕布,反掌之易。
  李文达,即李通。
  许仲倒是没有在信中说假话,他确是於前天再次遣使去见李通,不过他遣使去见李通的目的却并非仅是为了说服李通共击吕布,而更是为了能替荀贞把李通招揽到荀贞的帐下。计算路程、时日,使者应是才到李通屯地不久,快则三四天,迟则七八日,大约应就能有消息传回。
  孙策接到许仲的回书,与部曲商议,觉得许仲说得有道理。如果能把李通拉拢过来,确是比耗费时间、兵力攻打上蔡、吴房为上。退一步说,即使李通始终不愿从附,也不打紧,最多等个七八日,看李通到底会如何回音,真不行的话,完全可以再行攻上蔡、吴房之策。
  郎陵县外,李通驻地。
  这天傍晚,许仲所遣的使者抵至。
  之前许仲已经遣过一次使来见李通了,是以李通一闻许仲使者复来,便知其意,没有立即召见,先叫人安排许仲的使者饮食住下,接着召来得力的左右僚属,讨论此事。
  来的僚属多是李通的族人。
  另外,吴霸也来了。
  吴霸本来是汝南黄巾一部的渠帅,在一次作战中被李通擒获,由是投降,因为随着投降的还有他的旧部兵士,为数不少,故而李通对他甚是重用。除此外,还有几个陈家的人。此陈家便是陈恭之族,陈恭早年与李通共起兵,后被自己的妻弟陈郃所杀,李通为陈恭报了仇,攻破郃军,斩郃首以祭陈恭的墓,陈恭的族人、部曲因也就并入了他的部中。
  天色已晚,从仆点起烛火,照亮帐中。
  待诸人来齐,李通说道:“许将军又遣使来了。上次他的使者来时,我没有给以明确的答复,用模棱之言,权作敷衍。这次,恐怕是不能仍旧这么做了。汝等有何想法,可都说来听听。”
  李通现下是个香饽饽,许仲、吕布争相拉拢他,包括之前孙坚也曾招揽过他,针对此,他的部下现在有三种观点。
  三种观点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择一方而投之,一类是现在还未到选择投靠的时候。
  具体到第一类的观点来说,又主要是围绕孙坚、荀贞而争议。至於吕布、袁术这一方,因为袁术在南阳不但在与刘表的交战中不占上风,军事能力不行,而且骄奢放肆,惹得南阳民怨不已,不管怎么看,都不像个可以投从的良主,所以被排除在了选项之外。
  认为应该投从荀贞的人认为:投从荀贞有两个好处。
  首先,荀贞姓出名族,其人折节下士,甚有美誉,颇得士附。相比孙坚在豫,不能得到豫士的衷心拥戴,荀贞在这一点上远远胜过。
  其次,自从击黄巾以来,十年间,荀贞转战豫、冀与徐,战功赫赫,今据徐方,文武济济,新有九江,又占泰山,兼有兖、扬之地,已是可匹敌袁绍、公孙瓒的一方强雄,佐以孙坚之助,假以时日,必定能成就大事。现在如果举兵归附,来日可致富贵。
  认为应该投从孙坚的人认为:投从孙坚有三个好处。
  首先,孙坚的族姓不如荀贞,这看似是个劣势,但对李通等人来说却是有利。因为族姓不显,所以孙坚的帐下没有几个冠族子弟,他的部属多是中低层的出身,李通等容易脱颖而出。相比荀贞帐下,士族、大姓子弟众多,他们过去后怕是会不易出头。
  其次,孙坚是在荆州起的家,他的部曲中荆州人不少,如黄盖就是,李通等虽然盘踞郎陵,他们的家乡却是在江夏,同样也是荆州人,投靠孙坚的话,彼此间会有天然的亲近感。
  再次,孙坚是豫州牧,豫州是孙坚的地盘,如果投靠了孙坚,可以保存住现有的势力范围,由此也就能保证自身会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一点远要比投靠荀贞为强。荀贞在徐州,如果是投靠了荀贞,就得放弃郎陵,远去到徐州,从此便就成为了无根之萍,只能任人驱使。
  认为现在还未到选择一方投靠之时的人数最多。
  他们认为:州郡乱战,目前形势还不明朗,不能判断将来荀贞、孙坚,抑或甚至袁术、刘表,远一点的则袁绍、公孙瓒等人究竟谁能获得最终的胜利,现在就择人投靠的话,未免过早,不如静观局势,等到能够看清时势发展之后再做决定。
  三种观点各有道理。
  良臣择主,良禽择木,关键时刻的一个选择,可能会决定一众人、乃至一众家族的前途命运,何去何从,该不该现在选一方而投,该投从何人,李通的部属争执不下,李通也犹豫难决。
  听了他的话,分别持有此三种观点的诸人纷纷开口,各抒己见,再次争论起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