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儿_28
Backup site:https://i.powenxue.com
──如此这般,却到天色渐明,萧宸才在深吸口气后强迫自己松开了手、将娇小的身躯由父皇怀中拔了出来。
孩儿就此拜别父皇,父皇珍重。
伴随着这么句颇为郑重的别语,萧宸俯身稽首一拜而下。
可这一回,萧琰没有再中途拦阻。
他只是轻轻道了声吾儿亦同,随即长身而起、就此掀开车帘下了马车扬长而去;再不曾回首、亦不曾有分毫迟疑。
而被单独留在车中的萧宸,就这么维持着五体投地的稽首之姿,直到帝王銮驾回宫的呼声传来,才终于直起了身子、在安座妥当后向外头随行的宫人发出了命令──
……启程吧。
卷二 父子相疑变乱生
父皇膝下
见信如晤。
日前奉读父皇手书,知悉五弟颇得圣意,心下甚为宽悦。
儿自隆兴十年离京,迄今五载,虽时刻不忘父皇教诲、努力充实己身,然渴慕天颜、期盼承欢父皇膝下之心,却从无一日削减。每每游历河山、见识民情,所获愈深、遗憾愈甚,只恨不能同父皇与共,纵得见山川之壮丽、物产之丰饶,亦不及昔日于紫宸殿随伴父皇身侧多矣。然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能寄予思念者,惟父皇所赐之平安扣并锦囊尔。儿尚且如此,更遑论父皇?幸得五弟代为承欢膝下,方稍减儿心底愧对记挂之情。
去岁春,儿蒙沈师荐入岐山书院,与同窗切磋琢磨、彼此砥砺,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均令儿受益甚丰。儿心有所感,遂斗胆于月前假沐昭荣之名应制,如今已是昭京举子。惟明岁省试,虽得友人力邀同往,亦仅能托辞婉谢。如若不然,倘或于金殿应试之时得见天颜、父子重逢,也不知会是怎生情状?纵知此举荒谬尤甚,儿每每想来,亦不由莞尔非常。
书院之事既了,倘得父皇应允,儿愿往边关一行,效父皇少时之举入卫平军戍守河山;抑或入江湖历练,于武道并处事上进一步磨砺己身。师父尝言,儿生生诀已臻大成,所欠者惟实战而已。儿虽无纵横江湖、以武称雄之心,然若有所进境,想来亦能于父皇有所裨益。
海天在望、不尽依迟。惟愿父皇龙体安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恭祝 圣安
儿
宸 稽首
第一章
──若问一年之中,最教人神思郁郁、心烦意乱的季节为何,于如今的萧宸而言,便非秋日莫属了。
不因为节气、不因为时令,而仅仅是因为五年前的他,就是在时序入秋、天候渐凉之际离开京城,在父皇的安排下避居到岐山脚下的。
萧宸并非不明白父皇如此安排的苦心,也很清楚这样的经历对自己必然是有益无害……但理解是一回事;心下作何感受又是另一回事。即便离京之后所见所闻、所经历和收获的一切无不证明了父皇的高瞻远瞩,也依旧抹不去那于离京之时深深烙印在心底的思念、愁绪……与情绪低落之时总不免要升起的一丝不安、怀疑跟怨怼。
按说他两世为人,活过的年头也有二十好几,不说老早过了离不得父母的年纪,单以他前世的经历而论,纵然离情与思念之情在所难免,也不该有什么太过激烈的反应才是……可也不知是否重生以来、以一个孩子的身分让父皇纵宠娇惯了太久,尽管萧宸确实于别离之际憋住了眼角几欲滑落的泪水、之后也再不曾放纵自己显示出分毫软弱,但夜阑人静、孤枕难眠之时,每每握着手里的平安扣、想起父皇不容置疑和扭转的决定,他的心绪,总会因身旁再不复存的温暖与气息而直直坠入谷底。
因为这场意料外的分离,让萧宸意识到了某个因此前太过想当然耳而被他忽略了的可能性。
──从姨母小楼氏嫁予他人、到高氏一系提前覆灭……如果他曾经历过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扭转改变的,那么,他与父皇之间的亲情与羁绊,又会如何?
前世,他是直到十七八岁病愈之后才首度离宫、真正离开父皇身畔;而在此之前,尽管搬离紫宸殿后、他与父皇共度的时光较之儿时已经少了许多,却毕竟还是天天见得着的,彼此又都十分关心对方,自不会有半点生疏或隔阂。
可今生却非如此。
即使父皇的所有安排都是在替他着想、都是为了使他的未来更加宽阔平坦,也改变不了父子二人因此天南地北、两相隔离的事实。
萧宸因有着上辈子的经历,无论是否天各一方,对父皇的感情都只会比前世来得更深;可这辈子,他与父皇朝夕相对的日子仅有九年,便迎来了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别离……就算他在父皇眼中真是与众不同的,曾经无比深刻的羁绊和亲情,也不见得敌得过距离和时间的消磨。
毕竟,父皇于他而言是唯一,他却只是父皇众多子嗣中的一个……就算彼此始终鱼雁往返、联系未断,他也无法保证自己能仅仅靠着书信之上的只言片语,便胜过宫中的兄弟们在父皇面前的种种示好尽孝之举、于父皇心底不论分量和地位俱一如往昔。
萧宸知道自己不该这样患得患失;也知道比起烦恼、担心这些,他更该做的,是顺着父皇的安排好好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要辜负父皇对他的殷切寄盼……事实上,白日里,不论是跟着岐山翁习武游历,还是与明面上辞官返乡、实则却是奉皇命离京与他随行的沈燮学习诸般政治权谋和民生之术,他一直是尽心尽力的,在各方面的表现也都堪称出类拔萃。可当忙碌的劲头过去后,静夜里、孤身独处之时,面对着满室寂然,压抑多时的满腔思念和依恋便总排山倒海般席卷而来,伴随着那些个因距离而生出的不安、犹疑和惶惑,每每于心头缠卷徘徊难消。
──更别说两年前的那件事,本身就已证明了他心中的挂虑并非杞人忧天。
两年前,他其实是有过机会回京的。
那时,他已在两位师父和孙医令的陪伴下将大昭全境大致游历了遍,生生诀也已又一次突破瓶颈、迈入了新的阶段,可以说不论见识阅历又或自身能力的增进都已达到了父皇当初送他离京时定下的目标。萧宸身边是时刻有潜龙卫跟着的,沈燮也会定期以密折将他的情况上呈给君王;故及格没多久,他便如愿得着两年多来心心念念的回京旨意。
萧宸自打离京,一直都是边思念着父皇边数着日子过活的,得旨自是大喜过望,只恨不得胁下生双翼、马上飞回京城见到父皇才好──可还没等他动身启程,某个因缘际会之下听得的、由芰荷等人口中的只言片语拼凑而成的消息,却先一步将他砸了个懵、生生浇熄了他心底对于回京的欢悦和寄盼。
──他离京不过年余,父皇就已为他添了个五弟;而且这个五弟还颇得圣心,虽未如他一般被父皇接入紫宸殿中抚养,却仍让生出五弟的那位才人母凭子贵、一跃而为九嫔之一,更时常得君王驾幸,便不曾荣宠冠绝后宫,却也堪称是一时无两了。
方其时,萧宸已离京两年有余,病愈无恙的消息也一直被帝王以安全为由刻意压着不曾透露,故朝中大臣就算还记得这位外出养病的元后嫡子,也不会对一个病弱难持的皇子投以太多的关注。
孩儿就此拜别父皇,父皇珍重。
伴随着这么句颇为郑重的别语,萧宸俯身稽首一拜而下。
可这一回,萧琰没有再中途拦阻。
他只是轻轻道了声吾儿亦同,随即长身而起、就此掀开车帘下了马车扬长而去;再不曾回首、亦不曾有分毫迟疑。
而被单独留在车中的萧宸,就这么维持着五体投地的稽首之姿,直到帝王銮驾回宫的呼声传来,才终于直起了身子、在安座妥当后向外头随行的宫人发出了命令──
……启程吧。
卷二 父子相疑变乱生
父皇膝下
见信如晤。
日前奉读父皇手书,知悉五弟颇得圣意,心下甚为宽悦。
儿自隆兴十年离京,迄今五载,虽时刻不忘父皇教诲、努力充实己身,然渴慕天颜、期盼承欢父皇膝下之心,却从无一日削减。每每游历河山、见识民情,所获愈深、遗憾愈甚,只恨不能同父皇与共,纵得见山川之壮丽、物产之丰饶,亦不及昔日于紫宸殿随伴父皇身侧多矣。然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能寄予思念者,惟父皇所赐之平安扣并锦囊尔。儿尚且如此,更遑论父皇?幸得五弟代为承欢膝下,方稍减儿心底愧对记挂之情。
去岁春,儿蒙沈师荐入岐山书院,与同窗切磋琢磨、彼此砥砺,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均令儿受益甚丰。儿心有所感,遂斗胆于月前假沐昭荣之名应制,如今已是昭京举子。惟明岁省试,虽得友人力邀同往,亦仅能托辞婉谢。如若不然,倘或于金殿应试之时得见天颜、父子重逢,也不知会是怎生情状?纵知此举荒谬尤甚,儿每每想来,亦不由莞尔非常。
书院之事既了,倘得父皇应允,儿愿往边关一行,效父皇少时之举入卫平军戍守河山;抑或入江湖历练,于武道并处事上进一步磨砺己身。师父尝言,儿生生诀已臻大成,所欠者惟实战而已。儿虽无纵横江湖、以武称雄之心,然若有所进境,想来亦能于父皇有所裨益。
海天在望、不尽依迟。惟愿父皇龙体安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恭祝 圣安
儿
宸 稽首
第一章
──若问一年之中,最教人神思郁郁、心烦意乱的季节为何,于如今的萧宸而言,便非秋日莫属了。
不因为节气、不因为时令,而仅仅是因为五年前的他,就是在时序入秋、天候渐凉之际离开京城,在父皇的安排下避居到岐山脚下的。
萧宸并非不明白父皇如此安排的苦心,也很清楚这样的经历对自己必然是有益无害……但理解是一回事;心下作何感受又是另一回事。即便离京之后所见所闻、所经历和收获的一切无不证明了父皇的高瞻远瞩,也依旧抹不去那于离京之时深深烙印在心底的思念、愁绪……与情绪低落之时总不免要升起的一丝不安、怀疑跟怨怼。
按说他两世为人,活过的年头也有二十好几,不说老早过了离不得父母的年纪,单以他前世的经历而论,纵然离情与思念之情在所难免,也不该有什么太过激烈的反应才是……可也不知是否重生以来、以一个孩子的身分让父皇纵宠娇惯了太久,尽管萧宸确实于别离之际憋住了眼角几欲滑落的泪水、之后也再不曾放纵自己显示出分毫软弱,但夜阑人静、孤枕难眠之时,每每握着手里的平安扣、想起父皇不容置疑和扭转的决定,他的心绪,总会因身旁再不复存的温暖与气息而直直坠入谷底。
因为这场意料外的分离,让萧宸意识到了某个因此前太过想当然耳而被他忽略了的可能性。
──从姨母小楼氏嫁予他人、到高氏一系提前覆灭……如果他曾经历过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扭转改变的,那么,他与父皇之间的亲情与羁绊,又会如何?
前世,他是直到十七八岁病愈之后才首度离宫、真正离开父皇身畔;而在此之前,尽管搬离紫宸殿后、他与父皇共度的时光较之儿时已经少了许多,却毕竟还是天天见得着的,彼此又都十分关心对方,自不会有半点生疏或隔阂。
可今生却非如此。
即使父皇的所有安排都是在替他着想、都是为了使他的未来更加宽阔平坦,也改变不了父子二人因此天南地北、两相隔离的事实。
萧宸因有着上辈子的经历,无论是否天各一方,对父皇的感情都只会比前世来得更深;可这辈子,他与父皇朝夕相对的日子仅有九年,便迎来了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别离……就算他在父皇眼中真是与众不同的,曾经无比深刻的羁绊和亲情,也不见得敌得过距离和时间的消磨。
毕竟,父皇于他而言是唯一,他却只是父皇众多子嗣中的一个……就算彼此始终鱼雁往返、联系未断,他也无法保证自己能仅仅靠着书信之上的只言片语,便胜过宫中的兄弟们在父皇面前的种种示好尽孝之举、于父皇心底不论分量和地位俱一如往昔。
萧宸知道自己不该这样患得患失;也知道比起烦恼、担心这些,他更该做的,是顺着父皇的安排好好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要辜负父皇对他的殷切寄盼……事实上,白日里,不论是跟着岐山翁习武游历,还是与明面上辞官返乡、实则却是奉皇命离京与他随行的沈燮学习诸般政治权谋和民生之术,他一直是尽心尽力的,在各方面的表现也都堪称出类拔萃。可当忙碌的劲头过去后,静夜里、孤身独处之时,面对着满室寂然,压抑多时的满腔思念和依恋便总排山倒海般席卷而来,伴随着那些个因距离而生出的不安、犹疑和惶惑,每每于心头缠卷徘徊难消。
──更别说两年前的那件事,本身就已证明了他心中的挂虑并非杞人忧天。
两年前,他其实是有过机会回京的。
那时,他已在两位师父和孙医令的陪伴下将大昭全境大致游历了遍,生生诀也已又一次突破瓶颈、迈入了新的阶段,可以说不论见识阅历又或自身能力的增进都已达到了父皇当初送他离京时定下的目标。萧宸身边是时刻有潜龙卫跟着的,沈燮也会定期以密折将他的情况上呈给君王;故及格没多久,他便如愿得着两年多来心心念念的回京旨意。
萧宸自打离京,一直都是边思念着父皇边数着日子过活的,得旨自是大喜过望,只恨不得胁下生双翼、马上飞回京城见到父皇才好──可还没等他动身启程,某个因缘际会之下听得的、由芰荷等人口中的只言片语拼凑而成的消息,却先一步将他砸了个懵、生生浇熄了他心底对于回京的欢悦和寄盼。
──他离京不过年余,父皇就已为他添了个五弟;而且这个五弟还颇得圣心,虽未如他一般被父皇接入紫宸殿中抚养,却仍让生出五弟的那位才人母凭子贵、一跃而为九嫔之一,更时常得君王驾幸,便不曾荣宠冠绝后宫,却也堪称是一时无两了。
方其时,萧宸已离京两年有余,病愈无恙的消息也一直被帝王以安全为由刻意压着不曾透露,故朝中大臣就算还记得这位外出养病的元后嫡子,也不会对一个病弱难持的皇子投以太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