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唇枪舌战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彭城之下,李孝伯道:“魏主致意安北将军,可暂出见我;我亦不攻此城,何为劳苦将士,备守如此!”安北将军是刘骏的封号,刘骏是彭城之主,其致意刘骏,自是理所应当,但对刘义恭避而不谈,一为激将,二为挑拨。
  张畅道:“安北将军致意魏主,常思面见,但以人臣无境外之交,恨不暂悉。备守乃边镇之常,悦以使之,则劳而无怨耳。”
  李孝伯道:“卿家太尉、安北将军,是人臣不?”
  张畅道:“是。”
  李孝伯道:“我朝廷奄有万国,率土之滨,莫敢不臣。纵为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又何为匆匆闭门绝桥?”
  张畅道:“二王以魏主营垒未立,将士疲劳。此精甲十万,人思致命,恐轻相陵践,故闭城耳。待休息士马,然后共治战场,刻日交戏。”
  李孝伯道:“令行禁止,主将常事,宜当以法裁物,何用废桥杜门?穷城之中,复何以十万夸大?我亦有良马百万,复可以此相矜。”
  张畅道:“王侯设险,何但法令而已也。我若夸君,当言百万,所以言十万者,正是二王左右素所畜养者耳。此城内有数州士庶,工徒营伍犹所未论。我本斗人,不斗马足。且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君复何以逸足见夸也?”
  李孝伯道:“王侯设险,诚如来言,开闭有常,何为杜塞?绝桥之意,义在何也?此城守君之所习,野战我之所长;我之恃马,犹如君之恃城耳。”
  李孝伯道:“安北将军何不遣人来至我所?彼此之情,虽不可尽。要须见我小大,知我老小,观我为人。若诸佐不可遣,亦可使僮幹来。”
  张畅道:“魏主形状才力,久为来往所具。李尚书亲自衔命,不患彼此不尽,故不复遣使。”
  李孝伯道:“王玄谟亦常才耳,南国何意作如此任使,以致奔败?自入此境七百馀里,主人竟不能一相拒逆。邹山之险,君家所凭,前锋始接,崔邪利遽藏入穴,诸将倒曳出之。魏主赐其馀生,今从在此。”
  张畅道:“王玄谟南土偏将,不谓为才,但以之为前驱,大军未至,河冰向合,玄谟因夜还军,致戎马小乱耳。崔邪利陷没,何损于国!魏主自以数十万众制一崔邪利,乃足言邪!知入境七百里无相拒者,此自太尉神算,镇军圣略,用兵有机,不用相语。”
  李孝伯道:“魏主当不围此城,自帅众军直造瓜步。南事若办,彭城不待围;若其不捷,彭城亦非所须也。我今当南饮江湖以疗渴耳。”
  张畅道:“去留之事,自适彼怀。若虏马遂得饮江,便为无复天道。”
  二人一番唇枪舌战,竟生惺惺相惜之感,李孝伯道:“长史深自爱,相去步武,恨不执手。”
  张畅道:“君善自爱,冀荡定有期,相见无远。君若得还宋期,今为相识之始。”
  张畅对李孝伯极为欣赏,竟然当场拉拢。李孝伯惨然一笑,驱马离开。
  舌战无果后,拓跋焘便领军攻城,但悬瓠城殷鉴在前,魏军看见坚城深池,便生畏惧之心,斗志全无。宋军充分吸收了悬瓠城守城的经验,沈庆之又是远超陈宪的沙场名将,宋军据城固守,魏军攻而不克。
  拓跋焘亦不敢全力攻城,决定暂时放弃攻打彭城,兵分四路,中书郎鲁秀出广陵,高凉王拓跋那出山阳,永昌王拓跋仁出横江,负责在野战中消耗宋军主力,自己则率大军渡过淮河,直指宋朝都城建康。
  拓跋焘兵围彭城时,刘义隆加封臧质为辅国将军,命其领军万人救援彭城。但其还尚未赶到彭城,便在盱眙城外遇上了拓跋焘亲率的魏军主力。
  臧质与刘康祖不同,刘康祖本有机会撤离却选择主动迎战,并还是以己之弱,攻敌之强。臧质却是逃无可逃,只得硬战,当即兵分为三,令冗从仆射胡崇之、积弩将军臧澄之在东山屯驻,建威将军毛熙祚在前浦扎营,自己领军据于盱眙城南。
  一番激战,胡崇之、臧澄之、毛熙祚全部战死。臧质同样溃败,舍弃辎重器甲,率领七百人投靠盱眙城。
  盱眙城太守是自小到大一直秀出群伦的沈璞,其见臧质领军来投,便命守军打开城门。但其部下却尽数反对,毕竟臧质此人“长六尺七寸,出面露口,秃顶拳发,”不仅容貌丑陋,还性情乖戾,沈璞的部下对臧质无丝毫好感,见其官职在沈璞之上,又知沈璞素来温雅谦和,担心臧质进城后,鸠占鹊巢,胡乱指手画脚,打乱沈璞的完美部署,纷纷劝沈璞不要接纳臧质。
  这些部将的担忧不无道理,元嘉之战后,臧质几乎独占了盱眙之战的功劳,而本有首功的沈璞却并没得到应有的奖赏。不过其一向谦虚自牧,也不以为意。
  沈璞自小便与常人不同,其“奉时无纤介之失,在家有孝友之称,学优才赡,文义可观,而沈深守静,不求名誉”,不欲独占守城之功,对众将士道:“贼之残害,古今之未有,屠剥之刑,众所共见,其中有福者,不过得驱还北国作奴婢尔。彼虽乌合,宁不惮此耶!所谓‘同舟而济,胡、越不患异心’也。今人多则退速,人少则退迟,吾宁欲专功缓贼乎!”遂接纳臧质入城。
  臧质入城后,见沈璞甚有先见之明,守城准备极为充分,城隍阻固,人情辑和,鲑米丰盛,器械山积,不由大喜。
  器械山积,不由大喜。
  沈璞与王玄谟一样,常常力排众议,但不同的是,王玄谟做出的都是错误选择,而沈璞做出的都是正确选择。早在王玄谟围攻滑台,江淮无警时,沈璞便力排众议,“缮城浚隍,积财谷,储矢石,为城守之备”。
  而沈璞秀出群伦的,不单单是其先见之明。后来魏军南下,长驱直入,周边郡县大多撤回江南,其部下纷纷建议撤军。沈璞再次力排众议,坚持守城,道:“虏若以城小不顾,夫复何惧!若肉薄来攻,此乃吾报国之秋,诸君封侯之日也,奈何去之!诸君尝见数十万人聚于小城之下而不败者乎?昆阳、合肥,前事之明验也。”
  一番言辞,豪情冲天,较之刘康祖的勇而无谋,又多了深谋远虑。盱眙守军上下无不对沈璞五体投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