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亲征高句丽
李君一听,就勃然大怒,心道果然这高丽棒子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狂妄无知。这些天无天也不出来搞大新闻,李君刚当皇帝还有些趣味,现在已经是闲透了,每日就在后宫之中,与佳丽三千嗨皮。
刚觉得闲,这高句丽国就跳出来作死,李君也决定,是时候活动一下筋骨了,是时候灭了这蹦跶了隋唐两朝的高丽棒子啦!
从隋朝隋炀帝开始,高句丽国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隋炀帝虽然名为昏君,但眼光却十分敏锐,于是亲征了高句丽。
不料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仅没有灭亡高句丽,反而动摇了隋朝的根基,导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也亲征过高句丽,然而高句丽十分顽强,李世民也没讨到便宜。
这高句丽国,实在是中国的心腹大患,一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期,唐朝联合新罗一起攻打高句丽,这才彻底灭亡了高句丽国。
这高句丽国本就狂妄无比,自以为隋唐二朝都拿他不下,膨胀的十分厉害。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讨伐高句丽失败,未能将高句丽一举灭国,但是唐军也占领了高句丽大量的国土,杀死高句丽大量的军民,高句丽与大唐之间的仇恨积累的越来越深。
如今大唐帝国发生二度玄武门之变的消息传到了高句丽,高句丽上下大喜过望,认为大唐新君政变上位,权位不稳,正是反攻大唐的好机会。
于是乎,高句丽大将渊盖苏文率高句丽军队十万,悍然入侵大唐辽东,并趁机侵略新罗国。
新罗国的求救文书也送达长安城,新罗的
真德女王在信中言辞诚恳的祈求大唐皇帝陛下,降下天兵天将,拯救新罗于水火,新罗上下感激不尽云云。
这辽东和朝鲜半岛,棒子国有三,一为高句丽,是最强大的一国。二为百济国,是高句丽的盟友,和高句丽一起作恶多端。三就是新罗,饱受高句丽和百济的侵害,只能寄希望于大唐帝国的拯救。
高句丽这等跳梁小丑,李君自然要一巴掌拍死,并将朝鲜半岛,彻底纳入中国的版图。
如今李君训练了十万火枪新军,称之为神机营,另外天策军被李君传授各种武艺,修炼出两万名武艺高强的铁骑,再加上大唐原本的精锐,李君可以调度三十万大军。
正愁没有用武之地,不知道扇谁,这高句丽就送上脸来,李君要不打他们个满脸桃花开,又怎么对得起高句丽棒子们的苦心?
“朕要御驾亲征,一举灭亡高句丽。如此弹丸小国,蛮夷番邦,不思安心给朕当狗,年年进贡,岁岁称臣,竟然敢侵略大唐,这是他们自寻死路!朕要悬彼酋人头于大明宫上,传示万里,须知冒犯我大唐天威者,虽远必诛!”李君正襟危坐,对群臣道。
“陛下不可啊……”
当即就有人劝谏,唐人还是很有骨气的,纵然李君权威日重,也不全然是李君的磕头奴才。不少名臣,针砭时弊,指出劳师远征高句丽,实在是下下策。
“昔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功败垂成,伤亡百万,天下大乱。数年前,太上皇远征高句丽,劳师动众,亦未能灭其国,今陛下岂可因为一时动了肝火,就耗费国力呢?”褚遂良劝谏道。
真正铁骨铮铮的忠臣,李君也不会轻慢,更不会杀死,不过李君主意已定,不是任何人能说动了。
“朕要灭高句丽,并非一时兴起,而实在是高句丽位于我中国之咽喉处。其国体制文章,已经自有章法,若再行纵容,必为后世子孙之大患。为除此祸患,朕必须灭亡高句丽,讨伐不臣,绝其江山社稷!”李君神色肃然,一锤定音道,“何况我大唐将士,已经蓄势待发,我大唐军力之盛,已达历代未有。区区高句丽,不过是土鸡瓦狗而已——众将士,你们有没有信心!”
李君是最后一句,却是运用神通,将自己的意志,覆盖到整个大唐区域。
只听大明宫外,无数士卒山呼海啸一般:
“陛下万胜,大唐万胜!”
“陛下万胜,大唐万胜!”
“陛下万胜,大唐万胜!”
群臣被这动静震慑,已知当今天子李承乾,与历代皇帝皆有不同,实在是神仙中人。
又见唐军气势如虹,便料那高句丽蛮夷小邦,已经进入灭亡的倒计时。
三天之后,李君点侯君集为主将,点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为副将,统军三十万,号称一百万,浩浩荡荡,自长安出发,去往辽东。
这一战,不仅要灭亡高句丽,吞并朝鲜半岛,而且要打出李君的威望。所以李君毫无顾忌的大肆开挂,给唐军上了“神行千里”“视夜如昼”“精神抖擞”“士气如虹”“手撕虎豹”等种种buff,将唐军增益成真正的虎狼之师。有李君这准圣巅峰,实则造物主的皇帝在背后撑腰,唐军是恨不得拿长矛吊打三体星人,这高句丽,死定了!百济,死定了!新罗,也死定了!
李君大军所到之处,大唐人民真是惊呆了,在李君的增益下,三十万大军个个虎背熊腰,骑兵的高头大马都快比肩妖兽了,那马所过之处,大地都在震颤。如此军容,让大唐百姓们觉得,从前都说“王师”“天兵天将”,如今才终于见到了真正的王师和天兵天将。
各地的封疆大吏也极为震惊,心道朝廷精锐之师,还真是精锐是不似凡人,随便一个小兵,都能力可举鼎,那天策军中的高手,个个能够推倒城墙。三十万唐军,每天吃着李君加了仙丹的膳食,个个膨胀成了肌肉男,哲学的气息弥漫整个大唐军队。
这真的已经不是属于人间的军队了。
李君御驾亲征,一日千里,没几日便抵达辽东境内。安营扎寨之后,李君便派出会飞天遁地的探子,去探查敌情,只可怜那高句丽国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一群开挂的唐军,可以拉出去打妖怪的唐军。
一日后。
“有新罗使者觐见陛下。”
“宣。”
刚觉得闲,这高句丽国就跳出来作死,李君也决定,是时候活动一下筋骨了,是时候灭了这蹦跶了隋唐两朝的高丽棒子啦!
从隋朝隋炀帝开始,高句丽国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隋炀帝虽然名为昏君,但眼光却十分敏锐,于是亲征了高句丽。
不料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仅没有灭亡高句丽,反而动摇了隋朝的根基,导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也亲征过高句丽,然而高句丽十分顽强,李世民也没讨到便宜。
这高句丽国,实在是中国的心腹大患,一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期,唐朝联合新罗一起攻打高句丽,这才彻底灭亡了高句丽国。
这高句丽国本就狂妄无比,自以为隋唐二朝都拿他不下,膨胀的十分厉害。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讨伐高句丽失败,未能将高句丽一举灭国,但是唐军也占领了高句丽大量的国土,杀死高句丽大量的军民,高句丽与大唐之间的仇恨积累的越来越深。
如今大唐帝国发生二度玄武门之变的消息传到了高句丽,高句丽上下大喜过望,认为大唐新君政变上位,权位不稳,正是反攻大唐的好机会。
于是乎,高句丽大将渊盖苏文率高句丽军队十万,悍然入侵大唐辽东,并趁机侵略新罗国。
新罗国的求救文书也送达长安城,新罗的
真德女王在信中言辞诚恳的祈求大唐皇帝陛下,降下天兵天将,拯救新罗于水火,新罗上下感激不尽云云。
这辽东和朝鲜半岛,棒子国有三,一为高句丽,是最强大的一国。二为百济国,是高句丽的盟友,和高句丽一起作恶多端。三就是新罗,饱受高句丽和百济的侵害,只能寄希望于大唐帝国的拯救。
高句丽这等跳梁小丑,李君自然要一巴掌拍死,并将朝鲜半岛,彻底纳入中国的版图。
如今李君训练了十万火枪新军,称之为神机营,另外天策军被李君传授各种武艺,修炼出两万名武艺高强的铁骑,再加上大唐原本的精锐,李君可以调度三十万大军。
正愁没有用武之地,不知道扇谁,这高句丽就送上脸来,李君要不打他们个满脸桃花开,又怎么对得起高句丽棒子们的苦心?
“朕要御驾亲征,一举灭亡高句丽。如此弹丸小国,蛮夷番邦,不思安心给朕当狗,年年进贡,岁岁称臣,竟然敢侵略大唐,这是他们自寻死路!朕要悬彼酋人头于大明宫上,传示万里,须知冒犯我大唐天威者,虽远必诛!”李君正襟危坐,对群臣道。
“陛下不可啊……”
当即就有人劝谏,唐人还是很有骨气的,纵然李君权威日重,也不全然是李君的磕头奴才。不少名臣,针砭时弊,指出劳师远征高句丽,实在是下下策。
“昔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功败垂成,伤亡百万,天下大乱。数年前,太上皇远征高句丽,劳师动众,亦未能灭其国,今陛下岂可因为一时动了肝火,就耗费国力呢?”褚遂良劝谏道。
真正铁骨铮铮的忠臣,李君也不会轻慢,更不会杀死,不过李君主意已定,不是任何人能说动了。
“朕要灭高句丽,并非一时兴起,而实在是高句丽位于我中国之咽喉处。其国体制文章,已经自有章法,若再行纵容,必为后世子孙之大患。为除此祸患,朕必须灭亡高句丽,讨伐不臣,绝其江山社稷!”李君神色肃然,一锤定音道,“何况我大唐将士,已经蓄势待发,我大唐军力之盛,已达历代未有。区区高句丽,不过是土鸡瓦狗而已——众将士,你们有没有信心!”
李君是最后一句,却是运用神通,将自己的意志,覆盖到整个大唐区域。
只听大明宫外,无数士卒山呼海啸一般:
“陛下万胜,大唐万胜!”
“陛下万胜,大唐万胜!”
“陛下万胜,大唐万胜!”
群臣被这动静震慑,已知当今天子李承乾,与历代皇帝皆有不同,实在是神仙中人。
又见唐军气势如虹,便料那高句丽蛮夷小邦,已经进入灭亡的倒计时。
三天之后,李君点侯君集为主将,点苏定方、刘伯英、程名振为副将,统军三十万,号称一百万,浩浩荡荡,自长安出发,去往辽东。
这一战,不仅要灭亡高句丽,吞并朝鲜半岛,而且要打出李君的威望。所以李君毫无顾忌的大肆开挂,给唐军上了“神行千里”“视夜如昼”“精神抖擞”“士气如虹”“手撕虎豹”等种种buff,将唐军增益成真正的虎狼之师。有李君这准圣巅峰,实则造物主的皇帝在背后撑腰,唐军是恨不得拿长矛吊打三体星人,这高句丽,死定了!百济,死定了!新罗,也死定了!
李君大军所到之处,大唐人民真是惊呆了,在李君的增益下,三十万大军个个虎背熊腰,骑兵的高头大马都快比肩妖兽了,那马所过之处,大地都在震颤。如此军容,让大唐百姓们觉得,从前都说“王师”“天兵天将”,如今才终于见到了真正的王师和天兵天将。
各地的封疆大吏也极为震惊,心道朝廷精锐之师,还真是精锐是不似凡人,随便一个小兵,都能力可举鼎,那天策军中的高手,个个能够推倒城墙。三十万唐军,每天吃着李君加了仙丹的膳食,个个膨胀成了肌肉男,哲学的气息弥漫整个大唐军队。
这真的已经不是属于人间的军队了。
李君御驾亲征,一日千里,没几日便抵达辽东境内。安营扎寨之后,李君便派出会飞天遁地的探子,去探查敌情,只可怜那高句丽国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一群开挂的唐军,可以拉出去打妖怪的唐军。
一日后。
“有新罗使者觐见陛下。”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