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指着珠帘,道,“就是这挂帘,也是因为先前姑娘说了秋香色的老气,才特意让我们换了竹青春绿的,希望能让姑娘看着顺眼一点。”
  阮问颖舒眉莞尔:“我说呢,怎么这帘子看着有些不一样了,原来如此。他倒是有心了。”
  山黎回答:“能得姑娘这一句话,殿下便是再费一百个心,也是值得的。”
  只剩小暑还有些不明白,傻傻道:“殿下对我们姑娘上心,我是知道的,可姑娘怎么会同殿下玩笑呢?万一惹恼了殿下,岂非不美?”
  山黎摇头一笑,想说什么,却又没说,只道:“你呀,闲时跟着你们姑娘多读点书吧。”
  阮问颖也笑,笑得清浅雅淡,仿佛觉得两人说的话有趣。
  “殿下万金之躯,身份高贵,我不过一介公府之女,怎么敢同他玩笑?”
  山黎道:“姑娘明知道殿下不会生姑娘的气,更不会恼了姑娘。”
  阮问颖含笑道:“我的确不知道。”
  她只知晓,杨世醒对她自有一股特殊的情愫。
  至于这份情是喜是亲、是深是浅,都不值得她去探究在意。
  她只要知道杨世醒待她与旁人不同就足够了。
  仅凭这一份不同,她就能春风得意。
  毕竟,谁不想被深得帝后看重的六皇子青睐有加呢?
  她身为镇国公与安平长公主之女,自幼教养有方,不说貌比天仙,也是容貌不俗,更兼性情得体,对于这份青睐,自然担待得起、舍她其谁。
  第2章 殿下素来对姑娘用心
  小暑给自己申辩:“我一直跟着姑娘念书的——”
  山黎道:“那定是你不用心读,才会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
  小暑不服:“什么道理?”
  “好了。”阮问颖打断她们的话,把茶杯放回几案上,看向小暑道,“你有工夫在这里争辩,不如去把你谷雨姐姐寻来。说是来了含凉殿,怎么我都到了,还不见她的人影?莫不是上哪躲懒去了。”
  小暑正要应是,山黎就笑着接过话,道:“姑娘别恼,谷雨妹妹是被殿下命去煮茶了。”
  她听得奇了:“他是给我品茶,怎么要我的人去煮?”
  山黎道:“殿下知晓姑娘定会喜欢这新调的蜜茶方子,是以干脆让谷雨妹妹提前去学了,免得姑娘费心再唤。”
  阮问颖一笑:“他倒是有信心。”
  山黎也笑:“殿下素来对姑娘用心。”言下之意,杨世醒对她的一切都很关注,自然能笃定她会喜欢什么。
  阮问颖不置可否,倚在流烟榻上,纤手松松打了一会儿扇,发问:“小徐公子呢?还是没来吗?”
  “小徐公子今日依然告假。”山黎恭敬回答。
  她继续询问:“知道他告的是什么假吗?”
  “说是染了风寒,虽已好了大半,但怕把病气过给殿下,就还是停了学,等彻底好了再来。”
  阮问颖点点头,不再问了。
  她斜靠几案,命山黎把茶撤下去,又和小暑闲聊了两句话,看了一会儿新换上的竹青珠帘,就在熏风中渐渐迷了神思,轻寐过去。
  醒来时,谷雨已经候在一旁,正与小暑轮流替她打扇。见她睁眼,二女和山黎一道上前服侍,替她整理衣襟,梳合发丝。
  谷雨笑道:“姑娘醒来得正好,茶已经煮好了,刚刚晾完了三道,我去替姑娘拿来?”
  在得到她的颔首示意后,对方转身出去,端回来一盏茶,稳稳地呈递到她跟前:“姑娘请用。”
  阮问颖接过茶盏,打开看了一眼,见里面泡着无色的清水,只盛着几片浅粉的花瓣,却有茶香袅袅溢出,已经感到了一丝新奇,待到入口浅尝,发觉味甘清甜,如蜜露新茶,更是展开了笑颜。
  “这是什么做法?明明不见茶色,如何会有茶香?甜味我倒是能猜出来,定是用这些花瓣泡了蜂蜜,经由露水小火煎煮而成。”
  “姑娘聪慧。”谷雨笑道,“这道‘榴花新蜜’正是用了这个法子。用露水在煮之前经茗过一遍,煮之后再连着花瓣一起过一遍,如此反复三遍,便可留住茶香。”
  小暑听得咋舌:“这步骤可真够繁杂的,亏你们能想得出来、做得出来。”
  山黎笑道:“我等不敢居功。这茶的确是我们煮出来、泡出来的,但这煮茶泡茶的法子却是殿下一个人想的,只为了姑娘能够喝得欢喜。”
  小暑没有听出她的言外之意,只把注意力放在最后一句话上,笑道:“姑娘一定会欢喜的,我们姑娘就喜欢喝甜的东西。”
  谷雨轻叹摇头:“你啊……”
  阮问颖蕴容漾笑,心中有着小小的欢欣与得意,觉得杨世醒对她的确是用心了。
  “我确实喜欢这个茶。”她就着手中茶盏细细品尝了半晌,放下道,“现下什么时辰了?”
  听见谷雨的回答,她在心里算了算,觉得差不多是时候了,就起身命人伺候梳洗,在确保仪容端整之后出了落霞阁,前往西室。
  说是室,其实整体的布局规格比得上厅堂殿阁,只因为是读书之所才被叫做西室。方才杨世醒离开前往,就是为了听讲进学。
  至于先前山黎口中到含凉殿外的徐大人,则是教授其治国修身之道的徐茂渊。
  阮问颖走到西室外,听见里面传来熟悉的传道授业声,不由微微一笑。
  根据礼制,皇子身边需有三师,一习文、一教武、一护安,除了东宫太子的三师有固定称谓、位及一品之外,其余皆称师傅,封正四品。
  杨世醒却不是如此。
  他共有四师,分别是公子少师、公子少傅、公子少保,其中公子少师一位分设左右二职,官挂二品,身任左公子少师一职的徐茂渊更是授封一品,享太师尊荣。
  曾有官员启本上奏,道礼制中无公子三师一职,此举不合规矩,望陛下收回成命,与其他皇子一视同仁。
  结果,陛下当着朝堂所有臣子的面回复:“三皇时期,天子为神,帝为圣,如今朕得天诏,忝为圣人。可叹吾儿福薄,便降等一级,以公子相称,期为祈福。”
  话说得冠冕堂皇,其实细究根本站不住脚,但陛下都这么说了,底下的臣子心里就算再有嘀咕,也不会不识时务地表现到明面上来。
  公子三师的名号就这样定了下来。
  这也是杨世醒区别于其他皇子的最大不同之处。
  因为就连太子都只有三位孤师,虚挂三公,并且师长随其他皇子一般挑选,有才即可,不求其他。
  不像他,是被陛下千挑万选、亲自从一干能臣中选了最优秀的出来,教授文武之道。
  比如现在正在里间讲学的徐茂渊,就是功绩显赫的辅国大臣,胸有丘壑万千,论才学或许不及殿阁大学士,但论起策问实干却是当世无二的第一人,得陛下金口称赞“心有大才”。
  这样的人来教导皇子,显然不可能只授一些诗书文采、忠孝礼义。
  这是奔着帝王之术过去的,还是最最正统、最最全面的一种。
  就像目前——
  “……有地饥荒,灾民饿殍无数,亟需救治,但待朝廷拨粮尚有数日,恰当地有一富商囤积粮米,可解燃眉之急。该如何处理?”
  “要求富商捐出粮米。”阮问颖缓步迈入西室,曼声回答,“救治百姓。”
  坐在东首的男子年逾不惑,闻言也不惊讶,习以为常般继续询问:“若富商不肯呢?”
  “那就派钦差去请。”她在杨世醒旁边的案侧坐下,襦裙轻纱曳地。
  有风吹来,散起一阵墨香。
  阮问颖知道,这是皇子教习的西室,外人不可擅入。
  她也知道,徐茂渊在授课时旁人不能有半点靠近,包括伴读。可她却来了,并且不是第一回 这么做。
  追根究底,还是杨世醒待她特殊,她的身份又担待得起这份特殊,且长辈、尤其是帝后二人,都持着一个默认的态度,连带着旁人也对她另眼相看。
  她很享受这份特殊,因为这能让她感觉到自己与其他人是不同的。
  况,本朝旧例,帝后共治两殿,若以中宫为旨,自然需要懂得一些道理。
  “若还不肯呢?”徐茂渊继续问她。
  “不会不肯。”阮问颖道,“富商囤货居奇,除粮米之外定有其他私藏,若他不想把这些也交出来,一见到钦差大人,便是千肯万肯的了。”
  徐茂渊“嗯”了一声:“算是一个法子。”
  又询问杨世醒:“殿下以为如何?”
  杨世醒微微一笑:“追查富商的钱财来源。若查明来源正当,就请他为民生计,先行捐赠一二,朝廷稍后赎买;若不是,就地正法,以表公义。”
  “想法不错。”徐茂渊点点头,“可若是富商的钱财来源正当,当地的百姓却觉得他怀有奸心,怒火滔天、民怨沸腾,想要朝廷杀了他,不然就视作官商勾结相护,又该如何处理?”
  “这……”阮问颖有些犹豫,“若果真如此,那便只有杀了吧……以一人利天下。”
  “虽无情,却可行。”徐茂渊沉吟,“必要之时,是该这般行事,为天下计。”
  不过他还是看向杨世醒,问道:“殿下以为呢?”
  杨世醒道:“学生以为,不可。”
  “为何?”阮问颖目含不解,“两害相权取其轻,虽然这么做对富商不公,但如果不这样,死的就不只是他一人了。为保民生社稷,需得杀他来平众怒。”
  民意是最重要的,得罪了百姓,无论是官是商、是忠是奸,结果都只有一个。
  “我又没说要保他。”杨世醒笑着瞥她一眼,“只是师必有名,若因民论就随意生杀,恐会引起物伤其类,商心不稳就不好了,于国法也有害。”
  阮问颖想了想,觉得也是,遂问道:“那要怎么做?”
  “稽律。”他一字一句,“找出富商违律的地方,名正言顺地杀了他。”
  徐茂渊眉心一动:“哦?如果遍稽群籍,也没有找到他违律的地方呢?”
  “不会没有。”杨世醒云淡风轻,“饿殍千里,却能藏私,定非为善之人。当这名富商出现在灾荒之地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死的了。国本、法度、民生,都容不下他。”
  徐茂渊终于拈须笑开:“不错,不错。此法最佳不过,殿下答得很好,为师叹服。”
  杨世醒谦辞:“先生过誉了。”
  之后又辩了几策,他都对答如流,赢得了徐茂渊又一轮的称赞。
  阮问颖也有参与,不过说得比较少,毕竟这里不是她的苑阁,虽然室里的两人都默认了她的存在,允许她旁听国论,但也该有分寸,即使这分寸在许多人看来已是大大的逾矩。
  当然,也是因为她心里在想着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徐茂渊的次子,杨世醒的伴读,人称小徐公子的徐元光。
  徐茂渊共有二子,长子文采斐然,曾中进士,只可惜身体不好,缠绵病榻,上无法效国,下无子承宗,他在感到悲痛之余也只能把期望放在次子身上。
  而次子的确聪敏灵慧,书画一绝,却于国事上面一窍不通,策论十答九错,让徐老大人每每提起都跌足哀叹不息。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小徐公子徐元光,和阮问颖二叔家的堂姐阮淑晗,情投意合,两情相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