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发展是需要周期性的。
倘若连最基础的路都没有走稳,就想着怎样快步前行,甚至是奔跑的话,那迟早是要跌大跟头的。
不过收编李自成所部,崇祯皇帝却没有想过此事,甚至包括建虏八旗在内,崇祯皇帝都没有想彻底剿灭。
为什么?
拿他们当先驱啊!
将李自成所部和后黄台吉时期的建虏八旗,都紧密捆绑在大明这架战车上,让他们通过战争探索,不断横扫草原各部,拿着战场上的缴获,和大明展开军火贸易,从而鞭策着他们一路向西探索!
大明对外扩张的路线,一个是走陆路,一个是走海路,通过驱使不同的群体,来帮着大明促成原始积累,逐步发展本土工业化,只要蒸汽机后续能顺利研制出来,铺设大批的铁路干线,那这盘棋才算真的盘活了。
当然像这样宏伟的战略构想,是需要数十年的筹谋和沉淀,每一步路都不能走错,才有可能实现的,这些构想崇祯皇帝现在不会提及。
黄立极、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等军机大臣,就崇祯皇帝所提到的这些,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让崇祯皇帝觉得欣慰的,是军机处上下对整顿辽地诸军,进行他所构想的辽地军改,是没有异议的,是支持的。
毕竟辽东局势的逆转,从过去那种被动境遇,到现在形成主动趋势,是崇祯皇帝提出泛辽东战略后,才逐步的改变的。
这也使得王在晋、黄立极他们,是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公然去和天子唱反调的,这对他们而言没任何好处。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环视殿内群臣,“鉴于辽东的特殊局面,朕打算在辽东暂定3个军,分别是武烈军、镇辽军,新增一部为平虏军,所授职官为总兵官。
各军下设3个镇,所授职官为副总兵官,各镇辖12000余众。
各镇下设2个协,所授职官为参将,各协辖6000余众。
各协下设2个标,所授职官为游击将军,各标辖3000余众。
各标下设3个营,所授职官为千总,各营辖1000余众。
朕言明的这些建制,仅仅是常设的基础建制,牵扯到参谋、军医、斥候、后勤等各类特殊兵种,都会有着相应的增幅。
军机处所要做的事情,即参考朕所拟定的那些章程,尽快完善这些军队建制,并赶赴至辽地,会同辽东督师府一起,将各军整顿做好。”
殿内安静极了。
王在晋、黄立极、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他们,知晓崇祯皇帝想要通过整顿辽地各军,继而让朝廷增强在辽地的掌控,可是言明的这些整顿措施,却区别于大明现有的军制。
这哪里是简单的整顿辽地各军啊。
倘若辽东整顿各军诸事,能够顺利的推进下去,只怕在今后一个时期,会在大明各地逐步推行此军制。
一个军下辖三个镇,这个规模都达到近四万众,今后能授总兵官的武将,那绝对是天子信赖和倚重的大明栋梁。
对崇祯皇帝而言,有些事情该做还是要做的,倘若什么都要瞻前顾后,干脆什么事情都别做了。
先前崇祯皇帝想参考后世的常见军制,明确军师旅团营这套军队建制,可通过他的了解和思索,这并不适合现阶段的大明。
反倒是军镇协标营这套军队建制,更适合于初期阶段的全面整改,这一套军队建制的规模更多些,且能够有效筹设参谋体系,充当过去那套太监监军的角色,最大限度避免拥兵自重的威胁。
“王卿,等到军机处明确此事后,你奉旨赶赴辽前一趟。”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王在晋说道:“与辽东督师府一起,尽快明确各部整顿事宜,确保朕所明确的诸事,能有效落实下来。”
“臣遵旨。”
王在晋神情复杂,上前作揖道。
天子让他前去辽地,除负责与辽东督师府一起整顿辽东各军外,恐也跟擢授那批辽将有关,天子想要的是让辽地在安稳局势下,将所谋的诸事稳妥的落实下来,期间绝不能出现任何差池。
第十八章 风起青海
整体局势的平稳和有序,一直都是崇祯皇帝在追求的,因为只有平稳,那才能稳住脚步的解决问题。
过去的大明上下,从万历朝,经泰昌朝,到天启朝,受一个建虏叛乱的影响,使得朝堂的注意,多数都集中在辽东那边。
数不清的军队、粮饷、军械、火器、火炮等等,是源源不断的朝向辽东倾斜,特别是出现一些区域动荡时,就会形成一个小高潮。
面对这种特殊的形势,也使得那时逐步失控的党争,很多参与斗争博弈的群体,诸如东林党、齐楚浙党等派,都想通过辽东平叛,继而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
尤其是以东林党表现最为突出。
楚党出身的熊廷弼,就是其中的政治牺牲品!
这也导致辽东陷入畸形的境遇,而辽东将门就是催生的畸形产物。
崇祯皇帝恰恰是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所以一直在致力于整体局势的平稳,同时收控区域动乱的烈度。
整体平稳要有。
区域动乱要有。
前者是想让大明做出改变,后者是鞭策促成前者改变,都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然同样的道理,战争也能影响政治的走向。
倘若连最基础的路都没有走稳,就想着怎样快步前行,甚至是奔跑的话,那迟早是要跌大跟头的。
不过收编李自成所部,崇祯皇帝却没有想过此事,甚至包括建虏八旗在内,崇祯皇帝都没有想彻底剿灭。
为什么?
拿他们当先驱啊!
将李自成所部和后黄台吉时期的建虏八旗,都紧密捆绑在大明这架战车上,让他们通过战争探索,不断横扫草原各部,拿着战场上的缴获,和大明展开军火贸易,从而鞭策着他们一路向西探索!
大明对外扩张的路线,一个是走陆路,一个是走海路,通过驱使不同的群体,来帮着大明促成原始积累,逐步发展本土工业化,只要蒸汽机后续能顺利研制出来,铺设大批的铁路干线,那这盘棋才算真的盘活了。
当然像这样宏伟的战略构想,是需要数十年的筹谋和沉淀,每一步路都不能走错,才有可能实现的,这些构想崇祯皇帝现在不会提及。
黄立极、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等军机大臣,就崇祯皇帝所提到的这些,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让崇祯皇帝觉得欣慰的,是军机处上下对整顿辽地诸军,进行他所构想的辽地军改,是没有异议的,是支持的。
毕竟辽东局势的逆转,从过去那种被动境遇,到现在形成主动趋势,是崇祯皇帝提出泛辽东战略后,才逐步的改变的。
这也使得王在晋、黄立极他们,是不会在这件事情上,公然去和天子唱反调的,这对他们而言没任何好处。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环视殿内群臣,“鉴于辽东的特殊局面,朕打算在辽东暂定3个军,分别是武烈军、镇辽军,新增一部为平虏军,所授职官为总兵官。
各军下设3个镇,所授职官为副总兵官,各镇辖12000余众。
各镇下设2个协,所授职官为参将,各协辖6000余众。
各协下设2个标,所授职官为游击将军,各标辖3000余众。
各标下设3个营,所授职官为千总,各营辖1000余众。
朕言明的这些建制,仅仅是常设的基础建制,牵扯到参谋、军医、斥候、后勤等各类特殊兵种,都会有着相应的增幅。
军机处所要做的事情,即参考朕所拟定的那些章程,尽快完善这些军队建制,并赶赴至辽地,会同辽东督师府一起,将各军整顿做好。”
殿内安静极了。
王在晋、黄立极、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他们,知晓崇祯皇帝想要通过整顿辽地各军,继而让朝廷增强在辽地的掌控,可是言明的这些整顿措施,却区别于大明现有的军制。
这哪里是简单的整顿辽地各军啊。
倘若辽东整顿各军诸事,能够顺利的推进下去,只怕在今后一个时期,会在大明各地逐步推行此军制。
一个军下辖三个镇,这个规模都达到近四万众,今后能授总兵官的武将,那绝对是天子信赖和倚重的大明栋梁。
对崇祯皇帝而言,有些事情该做还是要做的,倘若什么都要瞻前顾后,干脆什么事情都别做了。
先前崇祯皇帝想参考后世的常见军制,明确军师旅团营这套军队建制,可通过他的了解和思索,这并不适合现阶段的大明。
反倒是军镇协标营这套军队建制,更适合于初期阶段的全面整改,这一套军队建制的规模更多些,且能够有效筹设参谋体系,充当过去那套太监监军的角色,最大限度避免拥兵自重的威胁。
“王卿,等到军机处明确此事后,你奉旨赶赴辽前一趟。”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王在晋说道:“与辽东督师府一起,尽快明确各部整顿事宜,确保朕所明确的诸事,能有效落实下来。”
“臣遵旨。”
王在晋神情复杂,上前作揖道。
天子让他前去辽地,除负责与辽东督师府一起整顿辽东各军外,恐也跟擢授那批辽将有关,天子想要的是让辽地在安稳局势下,将所谋的诸事稳妥的落实下来,期间绝不能出现任何差池。
第十八章 风起青海
整体局势的平稳和有序,一直都是崇祯皇帝在追求的,因为只有平稳,那才能稳住脚步的解决问题。
过去的大明上下,从万历朝,经泰昌朝,到天启朝,受一个建虏叛乱的影响,使得朝堂的注意,多数都集中在辽东那边。
数不清的军队、粮饷、军械、火器、火炮等等,是源源不断的朝向辽东倾斜,特别是出现一些区域动荡时,就会形成一个小高潮。
面对这种特殊的形势,也使得那时逐步失控的党争,很多参与斗争博弈的群体,诸如东林党、齐楚浙党等派,都想通过辽东平叛,继而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
尤其是以东林党表现最为突出。
楚党出身的熊廷弼,就是其中的政治牺牲品!
这也导致辽东陷入畸形的境遇,而辽东将门就是催生的畸形产物。
崇祯皇帝恰恰是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所以一直在致力于整体局势的平稳,同时收控区域动乱的烈度。
整体平稳要有。
区域动乱要有。
前者是想让大明做出改变,后者是鞭策促成前者改变,都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然同样的道理,战争也能影响政治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