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节
早年国势飘摇,内困外忧,刘皇帝年轻无子,就曾默默培养雍王刘承勋,把他当作皇位继承人。后来子嗣繁衍,确立太子后,同样投入大量心血,培养太子,围绕着刘旸,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就是巩固其地位。
因此,不管是刘煦也好,刘晞也好,还是他素来喜爱的刘昉也好,在刘皇帝的心目中地位都是不如刘旸的。他培养其他儿子,也从不是为了替代刘旸,如果有一天,他们威胁到了刘旸,甚至有了不该有的举动,那么刘皇帝也绝不会坐视。
“官家怎么了?在想什么?”见刘皇帝突然陷入了沉思,等了一会儿,高贵妃不由问道。
回过神,看着贵妃,刘皇帝说道:“我在想刘晞给我们生的孙儿,这么久了,还未见过,不知是怎样一副乖巧模样!”
听刘皇帝提及此,高贵妃脸上,也露出少许慈祥的光芒,嘴角仍不住笑意,很快隐去,幽幽道:“不知觉,我也是祖母辈的了……”
看其那稍显幽怨的表情,刘皇帝知道,她这又是在伤怀年老了,朗声宽慰道:“我也为人祖父了,人之将老,乃自然天命,不必介怀!”
还是那句话,对于这些陪伴了自己二十多年的女人,或许刘皇帝不再迷恋她们的身体,但感情之深,也绝不是一些红粉骷髅能够动摇的。
……
“多谢陛下!”銮驾内,赵匡胤一脸的荣幸,小心翼翼地扶着杯子,刘皇帝则亲自给他倒着酒。
随着岁月流逝,年纪渐大,赵匡胤面对刘皇帝时,也是越发谨慎了。过去,能够被皇帝单独接见,他会荣幸自得,但如今,只是莫名地感觉压力巨大。
尤其此番,他在辽东统领大军,取得了辉煌战果,建立了丰功伟绩,在单独奉诏,登銮驾叙话,他却不敢有任何志得意满了。无他,四个字,功高震主,虽然远不至那个地步,但赵大政治意识强,也懂得韬晦。
“赵卿何故如此拘束?”让赵匡胤小心谨慎的,还就是刘皇帝那似笑非笑的目光,看着他,笑如春风。
赵匡胤应道:“陛下纡尊施宠,臣荣幸之至,不觉惶恐!”
“哈哈!”刘皇帝不由摇了摇头,指着他:“客气什么?你我君臣相知二十多年了,不必如此!”
但刘皇帝越是这么说,赵匡胤越添几分谨慎。见其状,刘皇帝也不以为意,说道:“朕唤你来,两件事,一是请你吃酒纵谈!”
说着,刘皇帝举杯邀之,君臣共饮。饮罢,看着他道:“这二嘛,你看看这份名单!”
刘皇帝掏出一份较厚的奏章:“这是文吏们草拟的一份东路军有功将士名单,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双手接过,赵匡胤停顿了下,然后又恭敬地呈回,说道:“陛下,将士升赏,自有朝廷议定,臣岂有意见!”
“看看!”
在刘皇帝的注视下,赵匡胤无法,只得打开名单,阅览起来,不过,很快就发现问题了,很明显,各级将领多名列其上,唯有他与高怀德,见不到一点影子。
刘皇帝则抿了一口酒,幽幽然地说道:“东路军战绩辉煌,皆赖你与高怀德统御有方,当居首功,赵卿以为,朕当如何授赏?”
一听这话,赵匡胤心中自是压力陡增。到了他如今的地位,爵位基本到顶点了,职位也难以再升,因此赵匡胤没有太多的奢求了,一般而言,不过厚赐一些钱帛,提升官俸,再加些荣衔也就罢了。
但关键是,皇帝单独召见,专门拿此事来说,这就不得不让赵匡胤多想了。难道,自己真有哪里做得不对,引起皇帝的猜忌了?
刘皇帝注视着赵匡胤,看他脸色阴晴变化,却也有趣。终于,赵匡胤还是恭谨地说道:“臣得陛下信重,托付大军,建立功勋,名留青史,已然意足,更无他求!”
“有功岂能不赏?否则,传将出去,天下人要说朕苛待功臣了!”刘皇帝笑道。
“陛下言重了!”赵匡胤总觉与刘皇帝聊天,心里负担很重。
面态愈加平和,刘皇帝突然转变话题:“赵卿膝下,尚有未出阁的小娘子吧!”
赵匡胤微微一愣,应道:“不瞒陛下,臣先后有子女九人,但半数夭折,如今仅有二子三女尚存。大女初长,次女三女尚幼!”
刘皇帝直接道:“朕有意同赵卿结个亲家!”
闻言,赵匡胤顿时来了精神,迎着刘皇帝的目光,当即应道:“臣拜谢陛下!”
他也明白过来了,这或许就是对他辽东战功最大的一份犒赏了,毕竟,能同皇室结成亲家,那对赵家而言,绝对是好事。
心情平复下来,赵匡胤又不由小心问询道:“不知是小女有幸侍奉哪位殿下?”
刘皇帝微微一笑:“太子从未纳过侧妃!”
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
銮驾之中,结了个亲家,气氛都多了亲切,君臣二人一番畅谈,行驶在寒风中的銮驾内,不时爆发出一阵痛快的笑声。
赵匡胤自是极为欣喜,能与皇家结亲,已是荣幸,但能直接与太子加深关系,就属于喜上加喜了。他当然不会觉得,一个太子侧妃会委屈了自己女儿,要知道,如今的太子妃可是慕容家的人。
这么多年了,随着早期的开国将帅功臣逐渐退居幕后,年富力强的赵匡胤则益加突显了,到如今,赵匡胤也才四十多岁,当年的晚辈,也彻底成为一派大佬,国家柱石。
再加上名列乾祐二十四臣,赵家在大汉的地位,也是在不断攀升的,十分显赫。若再加上此番在辽东战场上无法抹杀的功绩,资历名望更得到提升。
但即便如此,赵匡胤也没有自信,能够完全盖过慕容家。哪怕慕容延钊已经死去有些年头了,但赵匡胤也不敢说自己的声望能够比得过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汉卫公可一度是大汉第一将帅。
当然,慕容延钊的病逝对慕容家而言,声势确实有所滑落,但慕容家也不只慕容延钊一人,似慕容延卿、慕容延忠这样的顶梁,虽然远不如慕容延钊,但也是朝廷宿将重臣。
而慕容延钊子嗣颇多,不乏精英人才,慕容德业已是州府大员,慕容德丰更是太子心腹近臣。比起慕容家,他赵家仍旧靠他撑着,兄弟赵光义虽然也是颇受皇帝关照,总体而言,还是太单薄了。
因此,不论怎么说,能把自己女儿送到东宫,对赵家的好处,绝对是巨大的。再加上,一直以来,太子对他都是十分尊重的,太子监国秉政期间,也多向他请教。
如果不是刘皇帝主动提,为免引发猜忌,赵匡胤也不会动这心思,但这是刘皇帝主动要结亲,他当然不会拒绝。
再加上,考虑一下皇帝定下这份姻缘的原因,除了拉拢性质的政治联姻,或许也是东宫的那点问题,太子妃无所出,有心人可都关注了,赵匡胤显然也是有心人。
倘若,自家的女儿,能够有幸诞下皇孙,那么……
同刘皇帝交流期间,赵匡胤的心思是百转千折,越想脸上的笑容越掩饰不住。相比于赵匡胤,刘皇帝的考量,就相对简单些了。
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太子无后,帮他充实一下后宫,同时,左右是政治联姻,赵匡胤有这个资格同自己做亲家。刘皇帝倒也不怕赵家声势地位继续抬升,大汉的外戚已经够多了,也不怕再崛起一个。
“陛下,燕山道军报!”伴随着一阵马蹄声急来,内阁学士张雍在外禀报。
没有被打扰到的扫兴感,看了看赵匡胤,反而来了些兴致,应道:“呈上来!”
眼下刘皇帝所乘銮驾,几乎是座移动的寝殿,刘皇帝自居卧室,喦脱等三名内侍则伺候在前边。
张雍没敢入内,登车之后,只是佝身于门口,呈上急奏,禀报道:“董遵诲将军已率军掠辽上京而返!”
“哦?有什么收获?”刘皇帝翻阅的同时,问道,语气中带有少许的期待。
“破辽五城,兵胁上京城,杀四千余人,掠一万人、四万牛马羊驼牲畜而归!”张雍干练地答道。
“终是没能破了上京城吗?”对于所述战果,刘皇帝似乎并不看在眼里,略表可惜地说道。
“兵临之际,辽军集众而守,我军缺乏攻坚武器,再兼天气严寒,辽主率军而返,未免有失,不得不及时后撤!”张雍道。
刘皇帝审阅着军报,来自王彦超,上边所述董遵诲军领军北方的经过,很是详细。说起来,在刘皇帝决议出兵,远袭上京之后,王彦超那边动作很快。
董遵诲所率领汉奚联合骑兵,总计一万五千余骑,号称两万,于十月十日,自大定城出发,在向导的引领下,冒着风寒,直扑上京。
到二十日时,已然饮马潢水,上京周边,因为耶律贤当初南下,本就处于十分空虚的状态,各地留兵,很少,即便加上从奚部逃回的少量部卒,也不足万人,还要兼顾整个上京及其周边的防御,显然是不可能的。
原本,南面还有奚族的拱卫,以保障其安全,不受兵灾威胁。但是,筹宁率领奚人的北反,是谁也没想到的,不只使辽廷构建的防线崩溃,损失了上万兵马,还使上京彻底暴露在汉军的兵锋之下。
董遵诲这支汉军北来,实实在在钻了个大空子,当汉旗高扬于潢水之畔时,诸城恐慌,上京震动。
在辽国,围绕着上京周边,是设有不少州城的,董遵诲将潢水南岸的城邑扫荡一空之后,便迅速北渡,先破饶州,然后兵进上京城。
不过,比起周遭那些小邑小城,上京毕竟是辽国都城,还是有一定防御的,最重要的,在敌情突来,形势恶化之际,有个人站了出来。
萧思温!
萧思温此人,要说他有什么惊人的军事才干,那倒不至于,但关键时刻,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担当。不像在通州之时,选择逃回上京,这一回,主动揽过责任,同辽国的一些贵族大臣联合起来,出人出力,聚集部卒,据城而守。
危难之际,有的人会顶不住压力而陷入崩溃,而萧思温这老酋却顶住了压力,迎难而上。当时的上京,人心纷乱,一片板荡,居然在他的周旋之下,稳住了。当然,那毕竟是大辽的都城,是契丹建国半个多世纪的中心之地,还是有一定凝聚力的。
面对这种情况,董遵诲也没有强来,而是分派兵马,扫荡上京周边那些没有撤干净的城邑部族,自己则率主力逼压上京。
不过,上京城内虽然聚集了数万人,甚至能够临时武装出两三万人的军队,但萧思温可不敢出城与战,只是一味坚守,他看得很清楚,汉军远来,且缺乏攻城手段,只要安心守城,就可无虞。
虽然被动防御,往往容易失措,但两军之间形势特殊,汉军根本无法久留,拖下去,时间也是利于守军的。
董遵诲沉心静气近十日,但见上京城巍然不动,守军稳如泰山,不受挑衅,不受刺激,也十分无奈。
进入十一月后,气候是越发寒冷,局面仍旧没有丝毫变化,僵持不下,董遵诲已生退意,他可不是莽夫。
连番挑衅无果之后,终是招还诸军,汇合之后,果断带着缴获南撤了。不过或许是气不过,临走之前,让全军对着上京城放了一泡尿,以示羞辱。
去得快速,回得也干脆,甚至于耍了些虚招,都没有给上京辽军追击的机会。也正是董遵诲退得快,在山阳遭受惨败的耶律贤,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收容休整,也归来了。虽然是疲兵败卒,若是撤得慢些,配合上京城的人,即便不能重创董遵诲军,缴获的战利品恐怕也难以全部带回。
到十一月二十日,董遵诲领军,返回大定城。这一趟,虽然没能攻破上京城,取得最辉煌的战果,但对于辽国的打击绝对是重大的。
经过董遵诲那么一番掳掠杀夺,上京这片辽国核心的统治地区,也是一片狼藉,元气大伤。可以说,自北伐以来,偌大的辽国,已无一处未受战乱侵袭了,辽国的统治根基再一次遭受动摇。
第313章 辽国崩溃指日可待
“这个董遵诲,竟是如此混人一个,哪里有天朝大将的风度,不成体统,他留下那数万人畜的屎尿,对辽国而言,也算羞辱之极了吧!”刘皇帝将军报递给赵匡胤,笑骂道。
看那笑呵呵的表情,就知道,刘皇帝确实是被逗乐了,并不是真的责怪董遵诲。赵匡胤快速浏览了一遍,也不禁一乐,说道:“董将军还是这般豁达洒脱,不拘小节,臣看他,是被辽军的贵龟缩避战给惹恼了!”
“有此一举,你这个故交,怕是要留名于世了,大汉史册上,必定有他这一笔奇谈逸闻!”刘皇帝笑道,颇为开怀。
说起来,不管是董遵诲,还是王彦超,在赵匡胤早年未发迹,游荡中原之时,同二者之间都有些交集,并且是段不怎么愉快的经历。
但是,这些年来,刘皇帝听闻,赵匡胤与二者之间,却有不少联系,或许是赵匡胤地位高了,又或许是赵匡胤器量十足,不拘过节,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在为人处事上,确实有其魅力,这也让刘皇帝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
“总得来说,董遵诲表现还是不错的!”心思放回这则军报上,刘皇帝表示道:“临机决断,不莽撞,知进退,这是大汉的宿将啊!”
董遵诲也算是将门之后了,从小在军中摸爬滚打,在大汉军中,不是那种让人瞩目的统帅,却属于中坚将领,二十余年军旅生涯,带兵经验十分丰富,作战指挥老练,或许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但就是能济事。
“陛下说得是!虽未能破辽都,虏其公卿、朝臣,但能全师而返,缴获丰盈,已属难得了!”赵匡胤道。
“未能攻破辽都,固然可惜,却也无伤大雅!”刘皇帝道,嘴角带上了一些玩味:“有此一遭,辽国形势,必然更是雪上加霜,积重难返,辽主既然已经返回,就是不知,他会如何收拾?”
赵匡胤思索了一番,语调轻松地说道:“经过北伐以来的连番打击,可以说,辽国国内的局势,已然彻底糜烂,财税之地尽失,人口损折大半,部族遭受重创,军力更是所剩无己。
又值寒冬,寻常年岁,都难轻松度过,而况且如今这等恶劣的情况。臣料想,即便熬过了这个冬季,待来年开春,辽国国内也不会安定。
哪怕辽主想要安心休养生息,都会分外困难。辽东失守,固然痛惜,但奚人归附大汉,则是难以弥补的重创,再兼契丹本族军队、部族的大量伤亡,更丧其元气。
塞北诸族,与契丹本非同源,过去慑其强盛,臣服听命,如今契丹在大汉的打击下,实力势力严重衰退,他们岂能再如从前,俯首听命?
甚至于,契丹诸部族,能否在战后安定下来都是问题,契丹在塞北的统治,必有反复,而辽主的地位,恐怕也将岌岌可危……”
“赵卿对辽国的形势,看得很乐观嘛!”刘皇帝咧嘴一笑。
辽国形势越糟糕,对大汉自然是越喜庆的事情。笑容一敛,刘皇帝严肃些:“若依卿言,辽国甚至可能不战自溃?”
“臣只是根据既有情势,稍加推测!”赵匡胤想了想,还是保守道:“不过,契丹立足塞北,称霸域外五十余年,此番根基重创,或许就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辽国也尚有一些精英残存,或许他们能同心协力,共度时艰呢?”
“除非朕不闻不问,除非大汉坐视放任!”刘皇帝淡淡地道。
没错,如果没有大汉继续纠缠插手,那么辽国情况再恶劣,凭借着那些底蕴积累,凭借着辽主与那批极具才干的文武,未必不能慢慢收拾。即便难以再恢复往日的荣光,但也不至于彻底崩溃。
但是,有大汉这个庞然大物在难免虎视眈眈,辽国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因此,不管是刘煦也好,刘晞也好,还是他素来喜爱的刘昉也好,在刘皇帝的心目中地位都是不如刘旸的。他培养其他儿子,也从不是为了替代刘旸,如果有一天,他们威胁到了刘旸,甚至有了不该有的举动,那么刘皇帝也绝不会坐视。
“官家怎么了?在想什么?”见刘皇帝突然陷入了沉思,等了一会儿,高贵妃不由问道。
回过神,看着贵妃,刘皇帝说道:“我在想刘晞给我们生的孙儿,这么久了,还未见过,不知是怎样一副乖巧模样!”
听刘皇帝提及此,高贵妃脸上,也露出少许慈祥的光芒,嘴角仍不住笑意,很快隐去,幽幽道:“不知觉,我也是祖母辈的了……”
看其那稍显幽怨的表情,刘皇帝知道,她这又是在伤怀年老了,朗声宽慰道:“我也为人祖父了,人之将老,乃自然天命,不必介怀!”
还是那句话,对于这些陪伴了自己二十多年的女人,或许刘皇帝不再迷恋她们的身体,但感情之深,也绝不是一些红粉骷髅能够动摇的。
……
“多谢陛下!”銮驾内,赵匡胤一脸的荣幸,小心翼翼地扶着杯子,刘皇帝则亲自给他倒着酒。
随着岁月流逝,年纪渐大,赵匡胤面对刘皇帝时,也是越发谨慎了。过去,能够被皇帝单独接见,他会荣幸自得,但如今,只是莫名地感觉压力巨大。
尤其此番,他在辽东统领大军,取得了辉煌战果,建立了丰功伟绩,在单独奉诏,登銮驾叙话,他却不敢有任何志得意满了。无他,四个字,功高震主,虽然远不至那个地步,但赵大政治意识强,也懂得韬晦。
“赵卿何故如此拘束?”让赵匡胤小心谨慎的,还就是刘皇帝那似笑非笑的目光,看着他,笑如春风。
赵匡胤应道:“陛下纡尊施宠,臣荣幸之至,不觉惶恐!”
“哈哈!”刘皇帝不由摇了摇头,指着他:“客气什么?你我君臣相知二十多年了,不必如此!”
但刘皇帝越是这么说,赵匡胤越添几分谨慎。见其状,刘皇帝也不以为意,说道:“朕唤你来,两件事,一是请你吃酒纵谈!”
说着,刘皇帝举杯邀之,君臣共饮。饮罢,看着他道:“这二嘛,你看看这份名单!”
刘皇帝掏出一份较厚的奏章:“这是文吏们草拟的一份东路军有功将士名单,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双手接过,赵匡胤停顿了下,然后又恭敬地呈回,说道:“陛下,将士升赏,自有朝廷议定,臣岂有意见!”
“看看!”
在刘皇帝的注视下,赵匡胤无法,只得打开名单,阅览起来,不过,很快就发现问题了,很明显,各级将领多名列其上,唯有他与高怀德,见不到一点影子。
刘皇帝则抿了一口酒,幽幽然地说道:“东路军战绩辉煌,皆赖你与高怀德统御有方,当居首功,赵卿以为,朕当如何授赏?”
一听这话,赵匡胤心中自是压力陡增。到了他如今的地位,爵位基本到顶点了,职位也难以再升,因此赵匡胤没有太多的奢求了,一般而言,不过厚赐一些钱帛,提升官俸,再加些荣衔也就罢了。
但关键是,皇帝单独召见,专门拿此事来说,这就不得不让赵匡胤多想了。难道,自己真有哪里做得不对,引起皇帝的猜忌了?
刘皇帝注视着赵匡胤,看他脸色阴晴变化,却也有趣。终于,赵匡胤还是恭谨地说道:“臣得陛下信重,托付大军,建立功勋,名留青史,已然意足,更无他求!”
“有功岂能不赏?否则,传将出去,天下人要说朕苛待功臣了!”刘皇帝笑道。
“陛下言重了!”赵匡胤总觉与刘皇帝聊天,心里负担很重。
面态愈加平和,刘皇帝突然转变话题:“赵卿膝下,尚有未出阁的小娘子吧!”
赵匡胤微微一愣,应道:“不瞒陛下,臣先后有子女九人,但半数夭折,如今仅有二子三女尚存。大女初长,次女三女尚幼!”
刘皇帝直接道:“朕有意同赵卿结个亲家!”
闻言,赵匡胤顿时来了精神,迎着刘皇帝的目光,当即应道:“臣拜谢陛下!”
他也明白过来了,这或许就是对他辽东战功最大的一份犒赏了,毕竟,能同皇室结成亲家,那对赵家而言,绝对是好事。
心情平复下来,赵匡胤又不由小心问询道:“不知是小女有幸侍奉哪位殿下?”
刘皇帝微微一笑:“太子从未纳过侧妃!”
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
銮驾之中,结了个亲家,气氛都多了亲切,君臣二人一番畅谈,行驶在寒风中的銮驾内,不时爆发出一阵痛快的笑声。
赵匡胤自是极为欣喜,能与皇家结亲,已是荣幸,但能直接与太子加深关系,就属于喜上加喜了。他当然不会觉得,一个太子侧妃会委屈了自己女儿,要知道,如今的太子妃可是慕容家的人。
这么多年了,随着早期的开国将帅功臣逐渐退居幕后,年富力强的赵匡胤则益加突显了,到如今,赵匡胤也才四十多岁,当年的晚辈,也彻底成为一派大佬,国家柱石。
再加上名列乾祐二十四臣,赵家在大汉的地位,也是在不断攀升的,十分显赫。若再加上此番在辽东战场上无法抹杀的功绩,资历名望更得到提升。
但即便如此,赵匡胤也没有自信,能够完全盖过慕容家。哪怕慕容延钊已经死去有些年头了,但赵匡胤也不敢说自己的声望能够比得过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汉卫公可一度是大汉第一将帅。
当然,慕容延钊的病逝对慕容家而言,声势确实有所滑落,但慕容家也不只慕容延钊一人,似慕容延卿、慕容延忠这样的顶梁,虽然远不如慕容延钊,但也是朝廷宿将重臣。
而慕容延钊子嗣颇多,不乏精英人才,慕容德业已是州府大员,慕容德丰更是太子心腹近臣。比起慕容家,他赵家仍旧靠他撑着,兄弟赵光义虽然也是颇受皇帝关照,总体而言,还是太单薄了。
因此,不论怎么说,能把自己女儿送到东宫,对赵家的好处,绝对是巨大的。再加上,一直以来,太子对他都是十分尊重的,太子监国秉政期间,也多向他请教。
如果不是刘皇帝主动提,为免引发猜忌,赵匡胤也不会动这心思,但这是刘皇帝主动要结亲,他当然不会拒绝。
再加上,考虑一下皇帝定下这份姻缘的原因,除了拉拢性质的政治联姻,或许也是东宫的那点问题,太子妃无所出,有心人可都关注了,赵匡胤显然也是有心人。
倘若,自家的女儿,能够有幸诞下皇孙,那么……
同刘皇帝交流期间,赵匡胤的心思是百转千折,越想脸上的笑容越掩饰不住。相比于赵匡胤,刘皇帝的考量,就相对简单些了。
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太子无后,帮他充实一下后宫,同时,左右是政治联姻,赵匡胤有这个资格同自己做亲家。刘皇帝倒也不怕赵家声势地位继续抬升,大汉的外戚已经够多了,也不怕再崛起一个。
“陛下,燕山道军报!”伴随着一阵马蹄声急来,内阁学士张雍在外禀报。
没有被打扰到的扫兴感,看了看赵匡胤,反而来了些兴致,应道:“呈上来!”
眼下刘皇帝所乘銮驾,几乎是座移动的寝殿,刘皇帝自居卧室,喦脱等三名内侍则伺候在前边。
张雍没敢入内,登车之后,只是佝身于门口,呈上急奏,禀报道:“董遵诲将军已率军掠辽上京而返!”
“哦?有什么收获?”刘皇帝翻阅的同时,问道,语气中带有少许的期待。
“破辽五城,兵胁上京城,杀四千余人,掠一万人、四万牛马羊驼牲畜而归!”张雍干练地答道。
“终是没能破了上京城吗?”对于所述战果,刘皇帝似乎并不看在眼里,略表可惜地说道。
“兵临之际,辽军集众而守,我军缺乏攻坚武器,再兼天气严寒,辽主率军而返,未免有失,不得不及时后撤!”张雍道。
刘皇帝审阅着军报,来自王彦超,上边所述董遵诲军领军北方的经过,很是详细。说起来,在刘皇帝决议出兵,远袭上京之后,王彦超那边动作很快。
董遵诲所率领汉奚联合骑兵,总计一万五千余骑,号称两万,于十月十日,自大定城出发,在向导的引领下,冒着风寒,直扑上京。
到二十日时,已然饮马潢水,上京周边,因为耶律贤当初南下,本就处于十分空虚的状态,各地留兵,很少,即便加上从奚部逃回的少量部卒,也不足万人,还要兼顾整个上京及其周边的防御,显然是不可能的。
原本,南面还有奚族的拱卫,以保障其安全,不受兵灾威胁。但是,筹宁率领奚人的北反,是谁也没想到的,不只使辽廷构建的防线崩溃,损失了上万兵马,还使上京彻底暴露在汉军的兵锋之下。
董遵诲这支汉军北来,实实在在钻了个大空子,当汉旗高扬于潢水之畔时,诸城恐慌,上京震动。
在辽国,围绕着上京周边,是设有不少州城的,董遵诲将潢水南岸的城邑扫荡一空之后,便迅速北渡,先破饶州,然后兵进上京城。
不过,比起周遭那些小邑小城,上京毕竟是辽国都城,还是有一定防御的,最重要的,在敌情突来,形势恶化之际,有个人站了出来。
萧思温!
萧思温此人,要说他有什么惊人的军事才干,那倒不至于,但关键时刻,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担当。不像在通州之时,选择逃回上京,这一回,主动揽过责任,同辽国的一些贵族大臣联合起来,出人出力,聚集部卒,据城而守。
危难之际,有的人会顶不住压力而陷入崩溃,而萧思温这老酋却顶住了压力,迎难而上。当时的上京,人心纷乱,一片板荡,居然在他的周旋之下,稳住了。当然,那毕竟是大辽的都城,是契丹建国半个多世纪的中心之地,还是有一定凝聚力的。
面对这种情况,董遵诲也没有强来,而是分派兵马,扫荡上京周边那些没有撤干净的城邑部族,自己则率主力逼压上京。
不过,上京城内虽然聚集了数万人,甚至能够临时武装出两三万人的军队,但萧思温可不敢出城与战,只是一味坚守,他看得很清楚,汉军远来,且缺乏攻城手段,只要安心守城,就可无虞。
虽然被动防御,往往容易失措,但两军之间形势特殊,汉军根本无法久留,拖下去,时间也是利于守军的。
董遵诲沉心静气近十日,但见上京城巍然不动,守军稳如泰山,不受挑衅,不受刺激,也十分无奈。
进入十一月后,气候是越发寒冷,局面仍旧没有丝毫变化,僵持不下,董遵诲已生退意,他可不是莽夫。
连番挑衅无果之后,终是招还诸军,汇合之后,果断带着缴获南撤了。不过或许是气不过,临走之前,让全军对着上京城放了一泡尿,以示羞辱。
去得快速,回得也干脆,甚至于耍了些虚招,都没有给上京辽军追击的机会。也正是董遵诲退得快,在山阳遭受惨败的耶律贤,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收容休整,也归来了。虽然是疲兵败卒,若是撤得慢些,配合上京城的人,即便不能重创董遵诲军,缴获的战利品恐怕也难以全部带回。
到十一月二十日,董遵诲领军,返回大定城。这一趟,虽然没能攻破上京城,取得最辉煌的战果,但对于辽国的打击绝对是重大的。
经过董遵诲那么一番掳掠杀夺,上京这片辽国核心的统治地区,也是一片狼藉,元气大伤。可以说,自北伐以来,偌大的辽国,已无一处未受战乱侵袭了,辽国的统治根基再一次遭受动摇。
第313章 辽国崩溃指日可待
“这个董遵诲,竟是如此混人一个,哪里有天朝大将的风度,不成体统,他留下那数万人畜的屎尿,对辽国而言,也算羞辱之极了吧!”刘皇帝将军报递给赵匡胤,笑骂道。
看那笑呵呵的表情,就知道,刘皇帝确实是被逗乐了,并不是真的责怪董遵诲。赵匡胤快速浏览了一遍,也不禁一乐,说道:“董将军还是这般豁达洒脱,不拘小节,臣看他,是被辽军的贵龟缩避战给惹恼了!”
“有此一举,你这个故交,怕是要留名于世了,大汉史册上,必定有他这一笔奇谈逸闻!”刘皇帝笑道,颇为开怀。
说起来,不管是董遵诲,还是王彦超,在赵匡胤早年未发迹,游荡中原之时,同二者之间都有些交集,并且是段不怎么愉快的经历。
但是,这些年来,刘皇帝听闻,赵匡胤与二者之间,却有不少联系,或许是赵匡胤地位高了,又或许是赵匡胤器量十足,不拘过节,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在为人处事上,确实有其魅力,这也让刘皇帝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
“总得来说,董遵诲表现还是不错的!”心思放回这则军报上,刘皇帝表示道:“临机决断,不莽撞,知进退,这是大汉的宿将啊!”
董遵诲也算是将门之后了,从小在军中摸爬滚打,在大汉军中,不是那种让人瞩目的统帅,却属于中坚将领,二十余年军旅生涯,带兵经验十分丰富,作战指挥老练,或许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但就是能济事。
“陛下说得是!虽未能破辽都,虏其公卿、朝臣,但能全师而返,缴获丰盈,已属难得了!”赵匡胤道。
“未能攻破辽都,固然可惜,却也无伤大雅!”刘皇帝道,嘴角带上了一些玩味:“有此一遭,辽国形势,必然更是雪上加霜,积重难返,辽主既然已经返回,就是不知,他会如何收拾?”
赵匡胤思索了一番,语调轻松地说道:“经过北伐以来的连番打击,可以说,辽国国内的局势,已然彻底糜烂,财税之地尽失,人口损折大半,部族遭受重创,军力更是所剩无己。
又值寒冬,寻常年岁,都难轻松度过,而况且如今这等恶劣的情况。臣料想,即便熬过了这个冬季,待来年开春,辽国国内也不会安定。
哪怕辽主想要安心休养生息,都会分外困难。辽东失守,固然痛惜,但奚人归附大汉,则是难以弥补的重创,再兼契丹本族军队、部族的大量伤亡,更丧其元气。
塞北诸族,与契丹本非同源,过去慑其强盛,臣服听命,如今契丹在大汉的打击下,实力势力严重衰退,他们岂能再如从前,俯首听命?
甚至于,契丹诸部族,能否在战后安定下来都是问题,契丹在塞北的统治,必有反复,而辽主的地位,恐怕也将岌岌可危……”
“赵卿对辽国的形势,看得很乐观嘛!”刘皇帝咧嘴一笑。
辽国形势越糟糕,对大汉自然是越喜庆的事情。笑容一敛,刘皇帝严肃些:“若依卿言,辽国甚至可能不战自溃?”
“臣只是根据既有情势,稍加推测!”赵匡胤想了想,还是保守道:“不过,契丹立足塞北,称霸域外五十余年,此番根基重创,或许就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辽国也尚有一些精英残存,或许他们能同心协力,共度时艰呢?”
“除非朕不闻不问,除非大汉坐视放任!”刘皇帝淡淡地道。
没错,如果没有大汉继续纠缠插手,那么辽国情况再恶劣,凭借着那些底蕴积累,凭借着辽主与那批极具才干的文武,未必不能慢慢收拾。即便难以再恢复往日的荣光,但也不至于彻底崩溃。
但是,有大汉这个庞然大物在难免虎视眈眈,辽国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