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节
因此,赵匡胤尚能稳得住。脑子里盘旋着各种想法,看看能否有解决的办法,但越想,表情越是凝重,因为,不论怎么寻思,都别想轻松揭过。
“你先回去,此事,容我仔细思量一番,怎么做,我会通知你的!”良久,赵匡胤抬头吩咐道。
“二哥!”没一个明确的说法,赵匡美哪能有归心。
“记住,接下来给我安分守己些!”赵匡胤严厉道。
事实上,都不用赵匡胤这不容置疑,如今的京中,牛鬼蛇神可都安分着,几乎所有到一定阶层的人都温良恭俭让起来了,顶风作案,终究只是少许脑袋不清醒的人。
“你们当真没有铸钱?”赵匡胤重复问了声。
赵匡美微愣,反倒有些不自信起来:“应该没有吧!银矿都是张进在经营,具体情况,我也不甚清楚……”
一听这话,赵匡胤就直感恼火在升腾,对于这个弟弟,他头一次有种怒其不争之感。
盯着他,赵匡胤语气深沉地问道:“匡美,我想知道,你每年的俸禄与地里的产钱,还不够你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吗?”
闻问,赵匡美那还算英俊的面庞间,流露出少许的落寞与惭愧,道:“二哥,我,无话可说!”
“滚!”赵匡胤顿时斥了一声。
赵匡美身体一绷,耷拉着脑袋,行了个礼,转身迈着沉闷的脚步往外走去。
“等等!”仍旧严厉的声音打断了赵匡美的步伐,回过身,只见赵匡胤问道:“除了银矿之事,还有无其他?”
“这……”赵匡美再度犹豫。
见状,赵匡胤再度短促而有力吐出一个字:“说!”
“家仆与人合作,做些木材买卖,在秦陇伐了些木料售卖。”赵匡美的声音很低。
在刘皇帝的主导下,为保水土,朝廷对西北地区是有禁伐令的,尤其是那些深林巨木。可想而知的,赵匡美做的,绝对不是普普通通的柴木生意,而是那些在禁伐名列可做建材的巨木硬木。
有银矿之事打底,赵匡胤要冷静得多了,也不作话,只是盯着他。赵匡美这回反应很快,郑重其辞地道:“只有这两事,再无其他了!”
“你去吧!”赵匡胤摆摆手。
“二哥,张进他会是什么下场?”临走前,赵匡美犹豫地问了下。
赵匡胤毫不客气,冷冷道:“你还有心思为他考虑?还是想想你自己吧!你就寄希望于,他日在南市问斩的囚犯中,你不在其中!”
“是!”赵匡美苦涩的面庞间,闪现一抹畏惧,但见坐在书案后的赵匡胤,莫名地生出一些信心,但是脚步,仍旧沉重。
赵德昭看了面色深沉的赵匡胤一眼,跟着出去送赵匡美。
第408章 兄弟之间
等赵德昭回到书房时,赵匡胤仍旧坐在那里,很久没动过的样子,只是表情凝重,目光深沉,脸上的醉意早被自己兄弟给惊没了。
“爹!”赵德昭从仆人手中接过一杯醒酒茶,靠近亲自置于其侧,低声唤了一句:“四叔此事,怕是有些为难吧!”
赵匡胤回过神,看了看爱子,再度叹了口气,示意赵德昭坐下,而后道:“再是为难,他也是我亲兄弟,你的亲叔叔,我还能不管他吗?
我只是有些失望,匡美也是读圣贤之书、修大汉国法长大的,然而,知法犯法,修德背德,怎能如此堕坏!”
毕竟是自己叔叔,赵德昭不好贸然评价赵匡美,只是说道:“所谓近墨者黑,四叔本性还是良善的,只是受那张进的蛊惑,误触国法吧!”
说这话时,赵德昭自己都觉底气不足,很快平复下心中的那丝异样:“依您看,四叔此事能够解决吗?张进会真的把他牵连进去吗?”
赵匡胤摇了摇头,态度不明,也不知是不知道,还是没办法。想了想,说道:“终究是犯了国法,哪怕不在十恶之内,也十分深重了,尤其同张进那厮牵扯上了。
陛下用法森严,纵在平时,恐怕也难容之。何况,滑州案如今闹得这般大,满城风雨,沸沸扬扬,形势就更加难测了。
至于张进,必死之人,难保他不会咬出你四叔,甚至都不需他攀咬,那两座银矿,你觉得朝廷会查不出来吗?”
“如此,四叔岂不真的危险了?”赵德昭脸色凝重。
“让我想想,让我好好想想!”赵匡胤的浓眉拧在一起,很是着恼。
事实上,赵匡胤心里已经有所预料了,即便赵匡美能够渡过此劫,怕也要掉上一层皮。当然,放弃不管,赵匡胤绝没有这个想法。
虽然赵匡美不同于赵匡义,只是他的庶弟,但赵匡胤对其还是很有感情的,再加上长兄如父的责任。
哪怕赵匡美的行为,触犯了国法,但只要还有挽救的余地,那就断没有放弃的道理,甚至,即便没有,他也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治家不比治军,私情往往大于公理,世间不乏大公无私之人,但那终究属于少数,而即便是那些少数人,也未必完全出于公心。无关于公平,只在人性。
赵匡胤人很聪明,在刘皇帝面前也很尽人臣本分,平日里也守道德礼法,然即便如此,他也是有私心,存私念的。为大汉立下了那么多的汗马功劳,保护一下自己的亲兄弟,在他看来,是绝对占理的,至少于私德无亏。
态度上是很坚决的,然而如何解决赵匡美招惹的这个麻烦,却还是颇令赵匡胤头疼,百思之间,也难得一个周全之法。
见父亲苦恼,赵德昭不由提醒道:“爹,何不问问三叔的意见?”
此言一出,赵匡胤直觉拨云见日,愁容稍展,当即道:“我怎么忘了匡义,你立刻亲自去他府上,将他请来!”
赵匡胤心中还是有些谱的,在类似这样的问题上,赵匡义显然会比他更有办法,脑筋也更灵活些,毕竟是常年治政执法的。
暮色越发暗淡了,雪又开始飘了,飞舞的雪片笼罩着夜空,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温暖。赵德昭前往广阳伯府,不出意外的,没有找到赵匡义,然后马不停蹄,前往洛阳府衙,终于找到人。
等赵匡义满身雪寒地赶到荣国公府时,夜已然有些深沉了,身上还穿着未及更换的官袍。三人秘处一室,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让赵德昭把情况给他讲述一番。
而听完叙述,同赵匡胤盛怒的表现不同,赵匡义反应要平静得多,只是那茶香四溢的茶水也不香了。
茶杯落在案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赵匡义凝眉道:“他怎么如此糊涂!简直不知死活!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碰上这个时候,只怕还得给他加一等!”
见状,赵匡胤摇了摇头,他的情绪俨然已经平复下来,看着赵匡义:“事既已出,匡美找到我这里,我也责备过他了。
因为张进案,牵扯出那么多事,已然愈演愈烈,匡美显然深涉其中,虽则尚未暴露,但还需设法帮他度过难关!
我苦思多时,实无完全之策,因而找你来参谋参谋。”
赵匡义也没有拒绝的意思,只是越想,表情越冷,越思,心情就越发糟糕。既是气愤赵匡美的违法之举,又有些患得患失,怕此事影响到了自己。
如今的赵匡义可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政治明星,春风得意,平步青云,身为洛阳尹,已然跻身大汉权力中枢了。而在着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政绩斐然,作为京城首府的主官,想要做出成绩,历来是困难的,而赵匡义做到了,权威有了,名誉也足,这就是赵匡义的能力。
因此,于赵匡义而言,在接下来的三两年内,是他攀爬仕途高峰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这等节骨眼上的,赵匡美却出了这等差错,他是真有些忌惮会因此事影响到自己。
“匡义,你素来聪敏,你可有挽救之法?”见赵匡义沉吟许久,赵匡胤开口了,赵德昭也看着他。
要说赵德昭最尊敬的人,毫无疑问是其父赵匡胤,然而,若说敬佩乃至畏惧的,还得是这个官越做越大,名声越传越响亮的三叔。
赵匡义抬眼,看向这父子,又琢磨了下,干脆地摇头:“想要安稳度过,就不要做这奢望了,他与张进,利益牵涉太深了,即便如他所言,在滑州案上没有参与,但银矿与木材,仅这两项便足以定罪了。
滑州案的影响,越发广泛了,这前前后后,已然拿下了上百名大小官吏,仍旧看不到结束的迹象。
朝野上下,政事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甚至垂拱殿,或许就在等着再有人事发!”
听其言,赵匡胤点点头:“我也正是考虑到这些,才觉不好处理!”
分析了一番,赵匡义的思路似乎也变得清晰了,看着赵匡胤,以一种肯定的语气道:“只能以非常法破局了!明日,让匡美到洛阳府投案,我亲自送他去刑部出首,让他把所犯之事,尽数陈清,求个缓刑!有二哥和我在,即便判罚,多少会有所考量!”
听其言,赵匡胤不由有些不悦,少有地迟疑道:“如此,那匡美今后的仕途岂不是毁了?”
赵匡义语气有些冷淡,反问道:“二哥以为,此事能否瞒得住?既然瞒不住,主动求个首告,还能求得一丝宽勉!
参与其中,可不只他一人,若是被旁人抢了先,抑或是让三法司给调查出来,届时局面可就彻底难以挽回!”
赵匡胤沉默了,赵匡义则继续道:“此番政情,已然愈演愈烈,陛下除了对滑州案有所示谕,于其他关联案件,可还没有一个说法!
而三法司,包括那武德司,如此紧咬着不放,缘由为何?这一场风波,不是能够轻易平息的,匡美身处漩涡,想要自救,就只能另辟蹊径!
犯了法,就要受到应有的惩戒,想要完全逃脱国法的制裁,最终只可能是事与愿违,甚至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即便有些手段,能够替其掩护,也只会是后患无穷!”
赵匡义说得已经算是明白透彻了,但也正因如此,赵匡胤才觉为难。大概也了解赵匡胤心里的矛盾之处,赵匡义继续道:“此次政情,盖因张进案引发,而张进,如今已是不足为道了,其犯行所涉之人,除相关官吏之外,更多的是谁,七八成都是勋贵子弟。
如今赵普为相,此人对勋贵的态度,不用我多说了,政事堂此番,定然不会无动于衷,我可以保证,牵涉其中的人,定然难以轻易脱身。
尤可忌者,这些年,陛下没少收到关于对勋贵限制的谏章,陛下是怎样的态度,二哥可能保证?”
提到这些,赵匡胤脸色立刻阴晴变化,显然,也感受到压力。
事实上,还有个办法,事情的起因,看起来都在张进身上,若是把这个麻烦的源头给终结了,或许应对的空间就会充足一些。而如今,想要张进死的人,只怕也不少。
但是,赵匡义没有提,也不愿意提,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那也是遗祸无穷的手段。如果他们这些人,胆敢坏规矩,那深不可测的刘皇帝或许就要下场了,如果是那样,最终牵连到的,恐怕就不只是赵匡美了。
这一点,深知利害的赵匡义,绝对不为。
“此事之后,匡美或许会遭受惩罚,但那是他应得的,也该受到些教训,否则何以为诫?以其心性以及这些作为,也不适合在朝中为官了!”赵匡义继续道:“我们在,尚能保子侄们一份富贵,更多的,不便做,也不适合再做!”
“就如此吧!”赵匡胤还是被说服了,同意了赵匡义的意见。
第409章 法不责众
开宝九年冬天发生的滑州河工案,事件爆发地突然,影响扩散地迅速,而由此贪腐案件引发,逐渐演变成为朝廷打击贪墨违法的肃清政潮,朝野震惊,甚嚣尘上。
类似的情况,过去不是没有发生过,甚至可以数出一些例子,不论是当年的淮南案,还是赵砺案,乃是朝中的整风运动,哪一次不是牵涉颇多。
然而,都不如此番这般迅猛,这般深重,这般让人心惊,半个月的时间内,新立案件十数起,涉案官吏上百,不乏四五品高官以及占据要职的大臣,就像一颗颗连环地雷,随着法司调查的深入,一颗接着一颗地爆出来。
所涉之人,除了相关官吏之外,就是那些平时游离在朝野之间,如饕餮一般于灰色地带讨食的勋贵子弟了。
这大概也是同过去任何一次大案不同的地方,半个月内,被传召过堂讯问者就有二十多人,甚至还有数人直接被下狱了。
负责总领这些案件调查审讯的,乃是刑部尚书崔周度,这可是朝廷的老刑名了,从御史、按察一路做到刑部尚书,在朝廷法司体制内浸淫二十多年,经验自是丰富,经手过的大案要案,难计其数,处置的人也不乏权贵。
并且,此人性情刚烈,甚至可以用宁折不弯来形容,乾祐早年的时候,甚至敢直接向那些横行不法、恣意妄为的藩镇开抨,数度进言,要知道那个时期的藩镇节度身上可都贴着凶暴残忍的标签。
不管是用人,还是调查的态度,处置的手段,都明显透着一些不寻常,实在是显得太过冷硬了,那么多勋贵子弟,该过堂就过堂,该审问就审问,下狱都丝毫不客气,真就是一点体面都不留下。
而最让人感到震惊乃至惊恐的,是案件的调查,就仿佛看不到终点,爆出一事,便立档一案,冒出一人,就逮捕一人。
这种不测,显然更令人心惊,也容易引起恐慌,要知道,从一个张进,就牵涉出上百人,那这上百人,背后又连着多少人,能牵出多少事?
这一点,没人能说清楚,但是,都不会乐观。因此,感人心之慌乱,政局之动荡,近来已经有不少大臣与言官向刘皇帝上奏,希望刘皇帝能够出面,就此番案件有个定论,尽快平息这场风波,以免人心浮动,毕竟,于朝廷而言,稳定才是最重要的,而政潮汹涌而来,也唯有刘皇帝有这个能力与威望下个结论。
这些上奏的人中,目的显然也是复杂的,固然有老成持重者对这扩大化的吏治整饬感到担忧,怕引起朝政不稳,动摇朝廷根基。
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怕调查再继续深入下去,会牵连到己身,毕竟就目前这个趋势,谁也不敢保证会是怎样的结果,而谁家又是完全清白,没有一点把柄,没有一个不肖子弟呢?
而事情也往往是这样,当所有人都感到威胁时,感到畏惧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要寻求解决脱身之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引火烧身之前,将这股燃烧的火苗给扑灭了,哪怕上边有刘皇帝看着,他们也敢争一争。
这场风波迎来的第一波高潮抑或说转折点,还得属赵匡美的主动投案,在这场越发混沌的震荡之中,在层出不穷的案件中,此事还是不免引人注目,毕竟事情的发展蔓延似乎真的没有边际,已经开始牵涉到大汉的顶级权贵了。
赵家在大汉的声名地位是显著的,赵家这几兄弟,赵匡胤是功臣名帅、荣国公、内阁大学士,赵匡义是广阳伯、西京府尹,同样位高权重。
而赵匡美的投案,本身就透着一些诡异,到洛阳府投案,再由赵匡义亲自押送至刑部,还是在没有牵涉己身的情况下,自首暴雷。
这等主动的背后,显得大公无私,维护国法,但赵家兄弟在后面站台的意味,有些浓郁。针对于此,就是崔周度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慎重,没有贸然决定,而是请得刘皇帝谕旨之后,方才收监、立案,开启调查。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你先回去,此事,容我仔细思量一番,怎么做,我会通知你的!”良久,赵匡胤抬头吩咐道。
“二哥!”没一个明确的说法,赵匡美哪能有归心。
“记住,接下来给我安分守己些!”赵匡胤严厉道。
事实上,都不用赵匡胤这不容置疑,如今的京中,牛鬼蛇神可都安分着,几乎所有到一定阶层的人都温良恭俭让起来了,顶风作案,终究只是少许脑袋不清醒的人。
“你们当真没有铸钱?”赵匡胤重复问了声。
赵匡美微愣,反倒有些不自信起来:“应该没有吧!银矿都是张进在经营,具体情况,我也不甚清楚……”
一听这话,赵匡胤就直感恼火在升腾,对于这个弟弟,他头一次有种怒其不争之感。
盯着他,赵匡胤语气深沉地问道:“匡美,我想知道,你每年的俸禄与地里的产钱,还不够你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吗?”
闻问,赵匡美那还算英俊的面庞间,流露出少许的落寞与惭愧,道:“二哥,我,无话可说!”
“滚!”赵匡胤顿时斥了一声。
赵匡美身体一绷,耷拉着脑袋,行了个礼,转身迈着沉闷的脚步往外走去。
“等等!”仍旧严厉的声音打断了赵匡美的步伐,回过身,只见赵匡胤问道:“除了银矿之事,还有无其他?”
“这……”赵匡美再度犹豫。
见状,赵匡胤再度短促而有力吐出一个字:“说!”
“家仆与人合作,做些木材买卖,在秦陇伐了些木料售卖。”赵匡美的声音很低。
在刘皇帝的主导下,为保水土,朝廷对西北地区是有禁伐令的,尤其是那些深林巨木。可想而知的,赵匡美做的,绝对不是普普通通的柴木生意,而是那些在禁伐名列可做建材的巨木硬木。
有银矿之事打底,赵匡胤要冷静得多了,也不作话,只是盯着他。赵匡美这回反应很快,郑重其辞地道:“只有这两事,再无其他了!”
“你去吧!”赵匡胤摆摆手。
“二哥,张进他会是什么下场?”临走前,赵匡美犹豫地问了下。
赵匡胤毫不客气,冷冷道:“你还有心思为他考虑?还是想想你自己吧!你就寄希望于,他日在南市问斩的囚犯中,你不在其中!”
“是!”赵匡美苦涩的面庞间,闪现一抹畏惧,但见坐在书案后的赵匡胤,莫名地生出一些信心,但是脚步,仍旧沉重。
赵德昭看了面色深沉的赵匡胤一眼,跟着出去送赵匡美。
第408章 兄弟之间
等赵德昭回到书房时,赵匡胤仍旧坐在那里,很久没动过的样子,只是表情凝重,目光深沉,脸上的醉意早被自己兄弟给惊没了。
“爹!”赵德昭从仆人手中接过一杯醒酒茶,靠近亲自置于其侧,低声唤了一句:“四叔此事,怕是有些为难吧!”
赵匡胤回过神,看了看爱子,再度叹了口气,示意赵德昭坐下,而后道:“再是为难,他也是我亲兄弟,你的亲叔叔,我还能不管他吗?
我只是有些失望,匡美也是读圣贤之书、修大汉国法长大的,然而,知法犯法,修德背德,怎能如此堕坏!”
毕竟是自己叔叔,赵德昭不好贸然评价赵匡美,只是说道:“所谓近墨者黑,四叔本性还是良善的,只是受那张进的蛊惑,误触国法吧!”
说这话时,赵德昭自己都觉底气不足,很快平复下心中的那丝异样:“依您看,四叔此事能够解决吗?张进会真的把他牵连进去吗?”
赵匡胤摇了摇头,态度不明,也不知是不知道,还是没办法。想了想,说道:“终究是犯了国法,哪怕不在十恶之内,也十分深重了,尤其同张进那厮牵扯上了。
陛下用法森严,纵在平时,恐怕也难容之。何况,滑州案如今闹得这般大,满城风雨,沸沸扬扬,形势就更加难测了。
至于张进,必死之人,难保他不会咬出你四叔,甚至都不需他攀咬,那两座银矿,你觉得朝廷会查不出来吗?”
“如此,四叔岂不真的危险了?”赵德昭脸色凝重。
“让我想想,让我好好想想!”赵匡胤的浓眉拧在一起,很是着恼。
事实上,赵匡胤心里已经有所预料了,即便赵匡美能够渡过此劫,怕也要掉上一层皮。当然,放弃不管,赵匡胤绝没有这个想法。
虽然赵匡美不同于赵匡义,只是他的庶弟,但赵匡胤对其还是很有感情的,再加上长兄如父的责任。
哪怕赵匡美的行为,触犯了国法,但只要还有挽救的余地,那就断没有放弃的道理,甚至,即便没有,他也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治家不比治军,私情往往大于公理,世间不乏大公无私之人,但那终究属于少数,而即便是那些少数人,也未必完全出于公心。无关于公平,只在人性。
赵匡胤人很聪明,在刘皇帝面前也很尽人臣本分,平日里也守道德礼法,然即便如此,他也是有私心,存私念的。为大汉立下了那么多的汗马功劳,保护一下自己的亲兄弟,在他看来,是绝对占理的,至少于私德无亏。
态度上是很坚决的,然而如何解决赵匡美招惹的这个麻烦,却还是颇令赵匡胤头疼,百思之间,也难得一个周全之法。
见父亲苦恼,赵德昭不由提醒道:“爹,何不问问三叔的意见?”
此言一出,赵匡胤直觉拨云见日,愁容稍展,当即道:“我怎么忘了匡义,你立刻亲自去他府上,将他请来!”
赵匡胤心中还是有些谱的,在类似这样的问题上,赵匡义显然会比他更有办法,脑筋也更灵活些,毕竟是常年治政执法的。
暮色越发暗淡了,雪又开始飘了,飞舞的雪片笼罩着夜空,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温暖。赵德昭前往广阳伯府,不出意外的,没有找到赵匡义,然后马不停蹄,前往洛阳府衙,终于找到人。
等赵匡义满身雪寒地赶到荣国公府时,夜已然有些深沉了,身上还穿着未及更换的官袍。三人秘处一室,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让赵德昭把情况给他讲述一番。
而听完叙述,同赵匡胤盛怒的表现不同,赵匡义反应要平静得多,只是那茶香四溢的茶水也不香了。
茶杯落在案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赵匡义凝眉道:“他怎么如此糊涂!简直不知死活!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碰上这个时候,只怕还得给他加一等!”
见状,赵匡胤摇了摇头,他的情绪俨然已经平复下来,看着赵匡义:“事既已出,匡美找到我这里,我也责备过他了。
因为张进案,牵扯出那么多事,已然愈演愈烈,匡美显然深涉其中,虽则尚未暴露,但还需设法帮他度过难关!
我苦思多时,实无完全之策,因而找你来参谋参谋。”
赵匡义也没有拒绝的意思,只是越想,表情越冷,越思,心情就越发糟糕。既是气愤赵匡美的违法之举,又有些患得患失,怕此事影响到了自己。
如今的赵匡义可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政治明星,春风得意,平步青云,身为洛阳尹,已然跻身大汉权力中枢了。而在着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政绩斐然,作为京城首府的主官,想要做出成绩,历来是困难的,而赵匡义做到了,权威有了,名誉也足,这就是赵匡义的能力。
因此,于赵匡义而言,在接下来的三两年内,是他攀爬仕途高峰最为关键的一段时期。这等节骨眼上的,赵匡美却出了这等差错,他是真有些忌惮会因此事影响到自己。
“匡义,你素来聪敏,你可有挽救之法?”见赵匡义沉吟许久,赵匡胤开口了,赵德昭也看着他。
要说赵德昭最尊敬的人,毫无疑问是其父赵匡胤,然而,若说敬佩乃至畏惧的,还得是这个官越做越大,名声越传越响亮的三叔。
赵匡义抬眼,看向这父子,又琢磨了下,干脆地摇头:“想要安稳度过,就不要做这奢望了,他与张进,利益牵涉太深了,即便如他所言,在滑州案上没有参与,但银矿与木材,仅这两项便足以定罪了。
滑州案的影响,越发广泛了,这前前后后,已然拿下了上百名大小官吏,仍旧看不到结束的迹象。
朝野上下,政事堂,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甚至垂拱殿,或许就在等着再有人事发!”
听其言,赵匡胤点点头:“我也正是考虑到这些,才觉不好处理!”
分析了一番,赵匡义的思路似乎也变得清晰了,看着赵匡胤,以一种肯定的语气道:“只能以非常法破局了!明日,让匡美到洛阳府投案,我亲自送他去刑部出首,让他把所犯之事,尽数陈清,求个缓刑!有二哥和我在,即便判罚,多少会有所考量!”
听其言,赵匡胤不由有些不悦,少有地迟疑道:“如此,那匡美今后的仕途岂不是毁了?”
赵匡义语气有些冷淡,反问道:“二哥以为,此事能否瞒得住?既然瞒不住,主动求个首告,还能求得一丝宽勉!
参与其中,可不只他一人,若是被旁人抢了先,抑或是让三法司给调查出来,届时局面可就彻底难以挽回!”
赵匡胤沉默了,赵匡义则继续道:“此番政情,已然愈演愈烈,陛下除了对滑州案有所示谕,于其他关联案件,可还没有一个说法!
而三法司,包括那武德司,如此紧咬着不放,缘由为何?这一场风波,不是能够轻易平息的,匡美身处漩涡,想要自救,就只能另辟蹊径!
犯了法,就要受到应有的惩戒,想要完全逃脱国法的制裁,最终只可能是事与愿违,甚至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即便有些手段,能够替其掩护,也只会是后患无穷!”
赵匡义说得已经算是明白透彻了,但也正因如此,赵匡胤才觉为难。大概也了解赵匡胤心里的矛盾之处,赵匡义继续道:“此次政情,盖因张进案引发,而张进,如今已是不足为道了,其犯行所涉之人,除相关官吏之外,更多的是谁,七八成都是勋贵子弟。
如今赵普为相,此人对勋贵的态度,不用我多说了,政事堂此番,定然不会无动于衷,我可以保证,牵涉其中的人,定然难以轻易脱身。
尤可忌者,这些年,陛下没少收到关于对勋贵限制的谏章,陛下是怎样的态度,二哥可能保证?”
提到这些,赵匡胤脸色立刻阴晴变化,显然,也感受到压力。
事实上,还有个办法,事情的起因,看起来都在张进身上,若是把这个麻烦的源头给终结了,或许应对的空间就会充足一些。而如今,想要张进死的人,只怕也不少。
但是,赵匡义没有提,也不愿意提,因为他清楚地知道,那也是遗祸无穷的手段。如果他们这些人,胆敢坏规矩,那深不可测的刘皇帝或许就要下场了,如果是那样,最终牵连到的,恐怕就不只是赵匡美了。
这一点,深知利害的赵匡义,绝对不为。
“此事之后,匡美或许会遭受惩罚,但那是他应得的,也该受到些教训,否则何以为诫?以其心性以及这些作为,也不适合在朝中为官了!”赵匡义继续道:“我们在,尚能保子侄们一份富贵,更多的,不便做,也不适合再做!”
“就如此吧!”赵匡胤还是被说服了,同意了赵匡义的意见。
第409章 法不责众
开宝九年冬天发生的滑州河工案,事件爆发地突然,影响扩散地迅速,而由此贪腐案件引发,逐渐演变成为朝廷打击贪墨违法的肃清政潮,朝野震惊,甚嚣尘上。
类似的情况,过去不是没有发生过,甚至可以数出一些例子,不论是当年的淮南案,还是赵砺案,乃是朝中的整风运动,哪一次不是牵涉颇多。
然而,都不如此番这般迅猛,这般深重,这般让人心惊,半个月的时间内,新立案件十数起,涉案官吏上百,不乏四五品高官以及占据要职的大臣,就像一颗颗连环地雷,随着法司调查的深入,一颗接着一颗地爆出来。
所涉之人,除了相关官吏之外,就是那些平时游离在朝野之间,如饕餮一般于灰色地带讨食的勋贵子弟了。
这大概也是同过去任何一次大案不同的地方,半个月内,被传召过堂讯问者就有二十多人,甚至还有数人直接被下狱了。
负责总领这些案件调查审讯的,乃是刑部尚书崔周度,这可是朝廷的老刑名了,从御史、按察一路做到刑部尚书,在朝廷法司体制内浸淫二十多年,经验自是丰富,经手过的大案要案,难计其数,处置的人也不乏权贵。
并且,此人性情刚烈,甚至可以用宁折不弯来形容,乾祐早年的时候,甚至敢直接向那些横行不法、恣意妄为的藩镇开抨,数度进言,要知道那个时期的藩镇节度身上可都贴着凶暴残忍的标签。
不管是用人,还是调查的态度,处置的手段,都明显透着一些不寻常,实在是显得太过冷硬了,那么多勋贵子弟,该过堂就过堂,该审问就审问,下狱都丝毫不客气,真就是一点体面都不留下。
而最让人感到震惊乃至惊恐的,是案件的调查,就仿佛看不到终点,爆出一事,便立档一案,冒出一人,就逮捕一人。
这种不测,显然更令人心惊,也容易引起恐慌,要知道,从一个张进,就牵涉出上百人,那这上百人,背后又连着多少人,能牵出多少事?
这一点,没人能说清楚,但是,都不会乐观。因此,感人心之慌乱,政局之动荡,近来已经有不少大臣与言官向刘皇帝上奏,希望刘皇帝能够出面,就此番案件有个定论,尽快平息这场风波,以免人心浮动,毕竟,于朝廷而言,稳定才是最重要的,而政潮汹涌而来,也唯有刘皇帝有这个能力与威望下个结论。
这些上奏的人中,目的显然也是复杂的,固然有老成持重者对这扩大化的吏治整饬感到担忧,怕引起朝政不稳,动摇朝廷根基。
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怕调查再继续深入下去,会牵连到己身,毕竟就目前这个趋势,谁也不敢保证会是怎样的结果,而谁家又是完全清白,没有一点把柄,没有一个不肖子弟呢?
而事情也往往是这样,当所有人都感到威胁时,感到畏惧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要寻求解决脱身之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引火烧身之前,将这股燃烧的火苗给扑灭了,哪怕上边有刘皇帝看着,他们也敢争一争。
这场风波迎来的第一波高潮抑或说转折点,还得属赵匡美的主动投案,在这场越发混沌的震荡之中,在层出不穷的案件中,此事还是不免引人注目,毕竟事情的发展蔓延似乎真的没有边际,已经开始牵涉到大汉的顶级权贵了。
赵家在大汉的声名地位是显著的,赵家这几兄弟,赵匡胤是功臣名帅、荣国公、内阁大学士,赵匡义是广阳伯、西京府尹,同样位高权重。
而赵匡美的投案,本身就透着一些诡异,到洛阳府投案,再由赵匡义亲自押送至刑部,还是在没有牵涉己身的情况下,自首暴雷。
这等主动的背后,显得大公无私,维护国法,但赵家兄弟在后面站台的意味,有些浓郁。针对于此,就是崔周度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慎重,没有贸然决定,而是请得刘皇帝谕旨之后,方才收监、立案,开启调查。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