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节
第297章 怪圈
吕端走后,刘皇帝的脸色立刻变了,他不想发这无名之怒,但胸中就像积压着一股恶气,不吐不快。表情阴晴变幻几许,眼神也从冷漠无情变得复杂无比,有愤恨,有杀意,有无奈,最终甚至化为一抹颓然。
冷冽的目光下移,落在御案上的那些奏章上,还是没能忍住,用力地一推,将之扫到地上。气力确实是弱了,连发泄怒火都显得力不从心,没能掀干净。
面对刘皇帝这暴起的动作,侍候在侧的喦脱又受惊了,看了看刘皇帝,迟疑几许,招呼着一名内侍,小心翼翼地把散落在地上的奏章拾起,规整地摆放好。
然刚放好,又被刘皇帝拂倒,这下,喦脱不敢再收拾了,注意到气喘吁吁的刘皇帝,有些手足无措,大气却是不敢喘了。
刘皇帝稍微调整了一下姿势,一张老脸扭曲地越显丑陋。良久,方才指着地上的奏章,恶狠狠地对喦脱斥道:“愣着做甚,拾起来!”
“是!”喦脱不敢怠慢,立刻弯腰上前,动起手来,都不需人帮忙了。
看着跪在地上收拾的喦脱,刘皇帝微闭目,轻轻地叹了口气。刘皇帝近来看到的东西,又岂只是与吕端谈论的这些。
他的恼怒是有来由的,这一年,尤其是半年多来,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在提醒刘皇帝一点,他掀起的吏治运动,搞的反贪除恶,都是错误的,无用的,甚至可笑的。
京城内外,朝廷上下,层出不穷的状况,形形色色的人事,都仿佛在嘲笑刘皇帝。好好的专制皇帝、独夫民贼不做,要搞什么反什么贪污腐败,除什么豪强恶霸,结果呢?还不是妥协了,求稳了,不敢深掘帝国的根基。
而不论是河南的,辽东的,抑或是其他道州发生的状况,出现的混乱,都像是在打脸,打刘皇帝这张老脸,不留力狠狠抽的那种。
出现的混乱、低效等行政问题,对很多官僚而言,似乎是很正常的,他们还有足够充分的理由,仿佛就在说,他们此前的建议是正确的,刘皇帝的决策是错误的,折腾下来,乱的是朝廷国家,苦恼的是你刘皇帝。甚至于,若不是去年冬“重阳诏”的改弦更张,及时制止扩大化,时下的情况,恐怕会更严重。
对刘皇帝而言,实在是难受,而面对这种情况,他能做的却又不多,以皇帝之尊,也时感无力,这种越来越多的无奈感,让刘皇帝心中充满了戾气。
然而,戾气再重,又能如何,杀几个人泄愤,就有用?已经杀了那么多贪官污吏,不法勋贵,结果如何,大汉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汉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改变,而刘皇帝显然是不会也不可能挖自己根的人。
他的所作作为,就像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任性,刚愎自用的挣扎,挣扎到最后便发现,一切竟似徒劳,他只是往平静的湖水里丢了颗石子,掀起阵阵涟漪,而后迅速恢复平衡,倘若要保持这种“活力”,唯有不停地丢石子。细想起来,他年轻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只是人到迟暮,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没有那么坚强的意志了。
就拿此次吏治运动来说,事前,大汉虽然有诸多弊病,有太多刘皇帝看着不爽,感到忧郁的地方,但至少表面上还是安定祥和的。哪怕是空中楼阁,那也是美轮美奂的,一切肮脏污垢,上上下下都还知道维护,勋贵官僚们也知道做些表面功夫。
但刘皇帝整治之后,一切祥和都被破坏了,平衡被打破了,过去的繁荣就仿佛是虚假的,脆弱到让人不敢置信。统治阶级们,仿佛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刘皇帝,有些事,不是你想做就做,想变就变的。他们或许不敢明目张胆地对抗刘皇帝,但阳奉阴违、旁敲侧击的能力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熟稔得很。
过去,国家是刘皇帝带着走的,他是当之无愧的舵手、领航者,上上下下,或迫于权威,或诱于利益,也都愿意跟随刘皇帝脚步,一步一步,带出了如今的大汉帝国。
然时至如今,情况却明显变化了,当刘皇帝的理念与勋贵、官僚们利益相冲突时,他们嘴上仍旧习惯地坚定不移地追随刘皇帝的脚步,遵从他的意志,但事实上,却已经开始寻求对抗的办法了。
反贪扫黑,是政治正确,没人不认同,但别反到他们身上,扫到他们身上,尤其是这种大规模的、不留情面的。
过去半年多,出现在全国各地、官府民间的乱象,这背后有多少既得利益者的推波助澜,就是刘皇帝也无法尽知的。有些浮于水面,有些则潜流池下,让刘皇帝也无法把握。
有的时候,刘皇帝都觉得自己挺可悲的……
且不论他的初衷究竟如何,但目标绝对是好的,只是如今已没有多少人理解他了,包括他的太子、兄弟、儿子,有的人是直接表达异议,有的人则是心里那么想,只是嘴上不敢说罢了。
至于朝堂上的公卿大臣,刘皇帝早就不信任了,像李昉、赵匡义这些人,哪怕是一向以忠君作为座右铭的王著,刘皇帝也同样怀有疑虑了,在他看来,王著忠的不是他刘皇帝,而是他期望的皇帝。像吕端,品行操守都是上佳,办事也素来公允尽责,但他心中对刘皇帝政策持什么态度,刘皇帝也不抱什么奢望了。
孤独感,就刘皇帝而言,是越发强烈了。过去,他的孤独感来自于地位的崇高,无上的权力,让他把天下人践踏在脚下。如今,却是从思想上,便感到让人绝望乃至疯狂的孤独。
穿越者又如何?他能改变一切,但很多时候,他实则什么都改变不了!
吏治运动之前,官僚体系哪怕充斥这腌臜与糟粕,但大体是平衡的、稳定的,但如今,老人倒了,新人替上,他们会发展成为什么模样,就目前的结果来看,刘皇帝持悲观态度。
在大汉的体制下,权力是有限的,有人丢了饭碗,自有人站在他们的尸体上觅食。别的且不提,就河南道,在这场大运动后,受布政使史德珫提拔举荐抑或与之有明暗牵扯的官吏,已有近三成……
这种局面是刘皇帝想看到的吗?显然不是!而一想到,他的整治行动,到最后只是给人腾地方,给人吞噬更多权力、增加影响的机会,刘皇帝心中便遏制不住杀意!
要不要再杀一些人?刘皇帝脑海忽然生出这样的念头,脑中这么想,手也不禁拿出一份厚厚的奏章,那是武德司,关于目前各道州权力结构以及官吏情况的,河南道史德珫就是排在一个比较醒目的位置……
或许史德珫并没有刻意培植党羽、扩张势力,甚至他只是尽心竭力,效忠朝廷,想要帮刘皇帝河南管好,安抚士民,稳定当地局势。
但以结果来看,落到刘皇帝眼里,那边扩张势力影响,用心险恶……
杀!到如今这个地步,刘皇帝脑子里时不时地便会蹦出这个字,哪怕他心里也清楚,这并不能解决问题,但除了这个手段,他已经拿不出任何可行的办法了。
至于法律与制度什么的,至少对统治阶级而言,永远得辩证看待,不要太当真。
“看开点吧……”刘皇帝忽然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在喦脱迷惘的目光中,缓缓地,一步一步,走出垂拱殿。
第298章 王著罢相
这一日,风和日丽,春意盎然,刘皇帝一道召令,把太子及政事堂的几名宰相们叫到御园品春茶。当然,这些大汉朝廷的权力核心人物,并不会把这场聚会当成一个简单的座谈会。
果然,未饮完一盏,刘皇帝便问财政使王著道:“今年夏税税额,制定好了吗?”
闻问,王著立刻起身恭敬地禀道:“回陛下,臣等正在抓紧时间,确定税额。”
“抓紧时间?”刘皇帝不无嘲弄地道:“这已经三月中旬了,还在拟定之中,在拖什么,莫非要等到夏收结束?财税国家大计,如此怠慢,敷衍了事,就是朝廷近来的办事风格?”
面对刘皇帝这突如其来的训斥,王著有些懵了,过去不都是这般吗?倒也不敢表现出委屈,只是小心地提醒刘皇帝道:“陛下,过去朝廷每年夏税税额,都是在三月下旬、四月以前,确定税额,分派全国道州……”
闻言,刘皇帝淡淡地笑了笑,盯着王著:“依王卿的意思,是觉得还有充足的时间,所以不需着急?”
“臣非此意!”王著不由发慌,赶忙道:“税额制定,本是细致繁琐之事,需要多方权衡,考虑全面,反复斟酌,尤其是各道州发展状况不同、贫富差距明显,更需仔细衡量……”
听王著的解释,刘皇帝又笑了笑:“说得很有道理,也当是财政司的工作原则。只是,朕可听说,过去财政司制定税收额度,都是只是在上年的基础上,删删减减,甚至有人说,不用费什么心思,怎么到了今年,有这么多理由?
朕是看出来了,连财政司这等举足轻重的中枢部司,都是如此拖延迟滞,难怪近来各地官府迟误怠慢之风大涨,各种乱象层出不穷,这都是跟你们学的啊!”
这种毫不掩饰的斥责,让王著再也绷不住了,脸色大变,两腿一软,便叩首请罪:“臣办事不力,请陛下责罚!”
看着战战兢兢的王著,刘皇帝神情冷淡,继续冷幽幽地问道:“过去五年,每年夏税定额是多少?”
王著已经有些慌了神了,刘皇帝质问的语气让他直觉心头跟火烧一般,紧张地道来:“开宝二十三年夏天税3220余万贯钱,二十二年夏税3170余万,二十一年3120万,二十年……”
王著一边回忆,一边应道,但说到二十年,是绞尽脑汁也回忆不起那数据了,再早那就更无需提了,他当财政使也就这几年的事情。
刘皇帝冷冷直视,其他人隔岸观火,王著则有些手足无措,额头冷汗不受控制地渗出,声音都颤了几分。
见状,刘皇帝也不再任他出丑了,扫视一圈在场众臣子,以一种警告的语气,严厉道:“这就是大汉的财政使,国库的大管家,连家底有多少,都不清楚!”
“臣昏昧无知!请陛下治罪!”王著闻言,用力地磕头,几乎以一种祈求的语气道。
看着王著五体投地的模样,刘皇帝冷硬的面庞终于缓和了一些,注视了他一会儿,终于一摆手:“起来吧!”
王著愣了愣神,却不动作,只是埋头道:“臣不敢!”
“起来!”刘皇帝声音拔高了几分。
王著这才起身,但是不敢看刘皇帝,只是局促地站在那儿,无所适从。刘皇帝轻轻地吁了口气,说道:“你回家去吧!好生养老吧!”
此言一出,包括刘旸在内的一干人等都不免惊诧,但很快都恢复平静,也是,刘皇帝这般不给王著留脸面,罢黜决议,并不足奇。
而王著闻言,身体也僵了一下,终于抬头望了望刘皇帝,但见他那不带丝毫感情的眼神,嘴唇抽搐了几下,终是颤着声,躬身一拜:“臣谢恩!”
说完,便在刘皇帝的注视下,佝偻着身体,失魂落魄地离开了,那背影难免给人一种萧瑟之感。其他人见状,也多觉五味杂陈,这王著,居大任,虽无出众才干与显著功绩,但也从无大错,加上是刘皇帝的老臣,还是位居政事堂前三的宰臣,就这么轻易黜免,旁者观之都不免有种物伤其类的感觉。
而于刘皇帝而言,他已经给过王著机会了,当初还不惜破例提醒,但他显然没听进去。在大汉中枢,在刘皇帝眼下,可是容不得躺平的官僚。
忠心又如何,刘皇帝虽然看重这一点,但绝不是他信用人才的唯一标准,在这方面,王著远远不如当年麻烦缠身的卢多逊。
收回目光,刘皇帝脸色却也平静,又看向财政副使王祐,道:“这财政司的担子,就由王卿肩起来吧,朕没有其他要求,当以王著为诫!”
与众人一样默不作声的王祐闻言,立刻起身,躬着老腰应道:“是!”
顶头上司倒下,他这个副使转正了,站在王祐的立场,该感到庆幸才是,然而,此时此刻的王祐,实在高兴不起来。
刘皇帝不好伺候啊……王祐已经年过花甲,时年六十有六了,人既老,面容消瘦,精神头看起来也一般。当然,不论怎么看,到如此迟暮之年,终于踏上仕途的一个巅峰,还是值得庆贺的。
“来,喝茶!”解决了财政司主官的替换,刘皇帝又露出了他自认为如春光一般温暖的笑容,冲众人示意了下,道。
众人应和着,却再难体会到春茗带来的惬意了,神色各异,心事重重。赵匡义瞥了眼老态龙钟的王祐,心中暗道可惜,王著罢相,他不奇怪,同情心也不多,他本就看不上这个所谓的乾祐老臣。
值得可惜的是,刘皇帝动作太快了,当场便把继任者拍板定下了,对财权,自然是有些动心的,也没法不动心,这可朝廷职能部司中仅次于吏部的衙门了。
不过,即便无法把财政使揽入怀中,趁机安插一些人,增加一些影响力,却是可以做的,饮茶之间,赵匡义暗中琢磨着。
忍不住瞥了眼如今位比首相的李昉,赵匡义嘴角稍微勾了下,原本因为李昉的资历、威望以及同太子的关系,赵匡义对他还很忌惮,但真正共事之后,忌惮之心却逐渐减弱了。
怎么说呢,这个人才干见识是有的,但就是书生气太重,性格太软,比起老谋深算的赵匡义,要弱一个档次。
又瞧向王祐,倒是让此人捡了个便宜。然而想着想着,眉头却不由皱了起来,当初沈义轮致仕,以王祐继之,刘皇帝是不是就已经做好了由此人接任的准备?怎么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
赵匡义思虑间,刘皇帝又开口了,放下茶盏,轻声道:“既然提到财政司,就趁机说说当下大汉税制问题吧!”
第299章 一个一个给朕说
别看刘皇帝说得风轻云淡,但众臣一听,便立刻打起了精神,都意识到了,财税问题或许才是刘皇帝召见他们的真正目的。
但同时,都不由得心生隐忧,刘皇帝对当下财税制度的不满,表露的不是一次两次了,但始终没有大动作,最多提出些能够让上下接受的改良意见。
此时,方罢一任计相,又提起财税问题,很可能是又动财税的脑筋了,这就不得不让在场众臣们多几分警惕。
与吏治一样,税制同样是一个牵涉广泛的问题,从老成为国的角度考虑,轻易不能触动。反贪除恶,对付的只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那还可以算作是帝国的自我调节净化。
这财税可就不一样的,那几乎是把方方面面都牵扯进去的,不只是勋贵、官僚,地主商贾,豪强乡绅,还包括全天下的为大汉提供税赋的黔首,这是真不可擅动的。
当然,并不是不能改,让人迟疑的,只是不知道刘皇帝打算怎么折腾,这才是最让人忧虑的。哪怕刘皇帝还没有图穷匕见,在场的大臣们已然打好了劝阻的腹稿……
“臣等恭闻陛下垂训!”太子刘旸开口了,拱手向刘皇帝道。
刘皇帝眼皮子抬了下,不答反问,道:“太子说说,大汉两税制度,其原则是什么?”
闻问,刘旸思忖片刻,以一种谨慎的口吻道:“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以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粟米……”
显然,在这方面,刘旸还是有些研究的,熟稔地说出几条大汉两税税制的几点核心要素。大汉税制,基本沿袭自中唐时开始推行的两税法,虽然到大汉有些细节上的删改完善,但要旨是没有多少改变的。
仅以税制而言,两税法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大进步,从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税赋制度向舍人税地的方向发展。
到了大汉,也沿袭其制,取其先进之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税法的核心原则,却在逐渐淡化,其约束能力,也在不断减弱。
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有限,并不足以支撑两税法的完美实现,而事物的发展一旦超过了客观条件,那往往是会产生问题了。
比较重要的一点,两税制下,土地买卖自由,土地兼并是不可不免的,甚至会以超出寻常的速度蔓延。而一直以来,刘皇帝又沿袭着自古以来,官府对土地兼并私有的控制政策。
当年所制定高额的土地交易税,便是其中举措之一,效果自然是有的,但究竟有多大,却是不容乐观,从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土地兼并成本呈现向卖地者倾斜的趋势,便可窥一斑。
一方面从法制上便确立了土地自由买卖的性质,一方面又想要干预土地买卖,控制土地兼并,这种自我矛盾的现象,在大汉朝并不少见。这也是刘皇帝总是想改变革新的原因之一,仅从个人视角出发,对这种矛盾便时感难受。
听完刘旸的回答,刘皇帝继续问道:“说得不错,只是这些原则,落实了几分?大汉每年的财税,是在逐年上涨的,但在具体的税务执行过程中,计税依据,贯彻了税制规定吗?”
“这……”对此,刘旸默然。
虽然此前没有深入地去了解过,但以他秉政多年的经验,以及同有司及相关官僚的交谈了解来看,在这方面,显然是大有不足的。
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官员们,在税务工作上,是越发急功近利,倾向于完成任务了。至于税制,大多只取其简,图省便,至于遵从贫富均等原则,兼顾公平,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甚至早就被抛诸脑后了。
各地官府,能用心细致地去钻研税法的,都很少,都算有良心了。当然,以当下大汉的政治环境,朝廷中枢权威正盛,各地官府并不敢太肆意妄为,至少在正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压榨剥削的情况很少。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吕端走后,刘皇帝的脸色立刻变了,他不想发这无名之怒,但胸中就像积压着一股恶气,不吐不快。表情阴晴变幻几许,眼神也从冷漠无情变得复杂无比,有愤恨,有杀意,有无奈,最终甚至化为一抹颓然。
冷冽的目光下移,落在御案上的那些奏章上,还是没能忍住,用力地一推,将之扫到地上。气力确实是弱了,连发泄怒火都显得力不从心,没能掀干净。
面对刘皇帝这暴起的动作,侍候在侧的喦脱又受惊了,看了看刘皇帝,迟疑几许,招呼着一名内侍,小心翼翼地把散落在地上的奏章拾起,规整地摆放好。
然刚放好,又被刘皇帝拂倒,这下,喦脱不敢再收拾了,注意到气喘吁吁的刘皇帝,有些手足无措,大气却是不敢喘了。
刘皇帝稍微调整了一下姿势,一张老脸扭曲地越显丑陋。良久,方才指着地上的奏章,恶狠狠地对喦脱斥道:“愣着做甚,拾起来!”
“是!”喦脱不敢怠慢,立刻弯腰上前,动起手来,都不需人帮忙了。
看着跪在地上收拾的喦脱,刘皇帝微闭目,轻轻地叹了口气。刘皇帝近来看到的东西,又岂只是与吕端谈论的这些。
他的恼怒是有来由的,这一年,尤其是半年多来,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在提醒刘皇帝一点,他掀起的吏治运动,搞的反贪除恶,都是错误的,无用的,甚至可笑的。
京城内外,朝廷上下,层出不穷的状况,形形色色的人事,都仿佛在嘲笑刘皇帝。好好的专制皇帝、独夫民贼不做,要搞什么反什么贪污腐败,除什么豪强恶霸,结果呢?还不是妥协了,求稳了,不敢深掘帝国的根基。
而不论是河南的,辽东的,抑或是其他道州发生的状况,出现的混乱,都像是在打脸,打刘皇帝这张老脸,不留力狠狠抽的那种。
出现的混乱、低效等行政问题,对很多官僚而言,似乎是很正常的,他们还有足够充分的理由,仿佛就在说,他们此前的建议是正确的,刘皇帝的决策是错误的,折腾下来,乱的是朝廷国家,苦恼的是你刘皇帝。甚至于,若不是去年冬“重阳诏”的改弦更张,及时制止扩大化,时下的情况,恐怕会更严重。
对刘皇帝而言,实在是难受,而面对这种情况,他能做的却又不多,以皇帝之尊,也时感无力,这种越来越多的无奈感,让刘皇帝心中充满了戾气。
然而,戾气再重,又能如何,杀几个人泄愤,就有用?已经杀了那么多贪官污吏,不法勋贵,结果如何,大汉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汉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改变,而刘皇帝显然是不会也不可能挖自己根的人。
他的所作作为,就像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任性,刚愎自用的挣扎,挣扎到最后便发现,一切竟似徒劳,他只是往平静的湖水里丢了颗石子,掀起阵阵涟漪,而后迅速恢复平衡,倘若要保持这种“活力”,唯有不停地丢石子。细想起来,他年轻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只是人到迟暮,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没有那么坚强的意志了。
就拿此次吏治运动来说,事前,大汉虽然有诸多弊病,有太多刘皇帝看着不爽,感到忧郁的地方,但至少表面上还是安定祥和的。哪怕是空中楼阁,那也是美轮美奂的,一切肮脏污垢,上上下下都还知道维护,勋贵官僚们也知道做些表面功夫。
但刘皇帝整治之后,一切祥和都被破坏了,平衡被打破了,过去的繁荣就仿佛是虚假的,脆弱到让人不敢置信。统治阶级们,仿佛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刘皇帝,有些事,不是你想做就做,想变就变的。他们或许不敢明目张胆地对抗刘皇帝,但阳奉阴违、旁敲侧击的能力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熟稔得很。
过去,国家是刘皇帝带着走的,他是当之无愧的舵手、领航者,上上下下,或迫于权威,或诱于利益,也都愿意跟随刘皇帝脚步,一步一步,带出了如今的大汉帝国。
然时至如今,情况却明显变化了,当刘皇帝的理念与勋贵、官僚们利益相冲突时,他们嘴上仍旧习惯地坚定不移地追随刘皇帝的脚步,遵从他的意志,但事实上,却已经开始寻求对抗的办法了。
反贪扫黑,是政治正确,没人不认同,但别反到他们身上,扫到他们身上,尤其是这种大规模的、不留情面的。
过去半年多,出现在全国各地、官府民间的乱象,这背后有多少既得利益者的推波助澜,就是刘皇帝也无法尽知的。有些浮于水面,有些则潜流池下,让刘皇帝也无法把握。
有的时候,刘皇帝都觉得自己挺可悲的……
且不论他的初衷究竟如何,但目标绝对是好的,只是如今已没有多少人理解他了,包括他的太子、兄弟、儿子,有的人是直接表达异议,有的人则是心里那么想,只是嘴上不敢说罢了。
至于朝堂上的公卿大臣,刘皇帝早就不信任了,像李昉、赵匡义这些人,哪怕是一向以忠君作为座右铭的王著,刘皇帝也同样怀有疑虑了,在他看来,王著忠的不是他刘皇帝,而是他期望的皇帝。像吕端,品行操守都是上佳,办事也素来公允尽责,但他心中对刘皇帝政策持什么态度,刘皇帝也不抱什么奢望了。
孤独感,就刘皇帝而言,是越发强烈了。过去,他的孤独感来自于地位的崇高,无上的权力,让他把天下人践踏在脚下。如今,却是从思想上,便感到让人绝望乃至疯狂的孤独。
穿越者又如何?他能改变一切,但很多时候,他实则什么都改变不了!
吏治运动之前,官僚体系哪怕充斥这腌臜与糟粕,但大体是平衡的、稳定的,但如今,老人倒了,新人替上,他们会发展成为什么模样,就目前的结果来看,刘皇帝持悲观态度。
在大汉的体制下,权力是有限的,有人丢了饭碗,自有人站在他们的尸体上觅食。别的且不提,就河南道,在这场大运动后,受布政使史德珫提拔举荐抑或与之有明暗牵扯的官吏,已有近三成……
这种局面是刘皇帝想看到的吗?显然不是!而一想到,他的整治行动,到最后只是给人腾地方,给人吞噬更多权力、增加影响的机会,刘皇帝心中便遏制不住杀意!
要不要再杀一些人?刘皇帝脑海忽然生出这样的念头,脑中这么想,手也不禁拿出一份厚厚的奏章,那是武德司,关于目前各道州权力结构以及官吏情况的,河南道史德珫就是排在一个比较醒目的位置……
或许史德珫并没有刻意培植党羽、扩张势力,甚至他只是尽心竭力,效忠朝廷,想要帮刘皇帝河南管好,安抚士民,稳定当地局势。
但以结果来看,落到刘皇帝眼里,那边扩张势力影响,用心险恶……
杀!到如今这个地步,刘皇帝脑子里时不时地便会蹦出这个字,哪怕他心里也清楚,这并不能解决问题,但除了这个手段,他已经拿不出任何可行的办法了。
至于法律与制度什么的,至少对统治阶级而言,永远得辩证看待,不要太当真。
“看开点吧……”刘皇帝忽然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在喦脱迷惘的目光中,缓缓地,一步一步,走出垂拱殿。
第298章 王著罢相
这一日,风和日丽,春意盎然,刘皇帝一道召令,把太子及政事堂的几名宰相们叫到御园品春茶。当然,这些大汉朝廷的权力核心人物,并不会把这场聚会当成一个简单的座谈会。
果然,未饮完一盏,刘皇帝便问财政使王著道:“今年夏税税额,制定好了吗?”
闻问,王著立刻起身恭敬地禀道:“回陛下,臣等正在抓紧时间,确定税额。”
“抓紧时间?”刘皇帝不无嘲弄地道:“这已经三月中旬了,还在拟定之中,在拖什么,莫非要等到夏收结束?财税国家大计,如此怠慢,敷衍了事,就是朝廷近来的办事风格?”
面对刘皇帝这突如其来的训斥,王著有些懵了,过去不都是这般吗?倒也不敢表现出委屈,只是小心地提醒刘皇帝道:“陛下,过去朝廷每年夏税税额,都是在三月下旬、四月以前,确定税额,分派全国道州……”
闻言,刘皇帝淡淡地笑了笑,盯着王著:“依王卿的意思,是觉得还有充足的时间,所以不需着急?”
“臣非此意!”王著不由发慌,赶忙道:“税额制定,本是细致繁琐之事,需要多方权衡,考虑全面,反复斟酌,尤其是各道州发展状况不同、贫富差距明显,更需仔细衡量……”
听王著的解释,刘皇帝又笑了笑:“说得很有道理,也当是财政司的工作原则。只是,朕可听说,过去财政司制定税收额度,都是只是在上年的基础上,删删减减,甚至有人说,不用费什么心思,怎么到了今年,有这么多理由?
朕是看出来了,连财政司这等举足轻重的中枢部司,都是如此拖延迟滞,难怪近来各地官府迟误怠慢之风大涨,各种乱象层出不穷,这都是跟你们学的啊!”
这种毫不掩饰的斥责,让王著再也绷不住了,脸色大变,两腿一软,便叩首请罪:“臣办事不力,请陛下责罚!”
看着战战兢兢的王著,刘皇帝神情冷淡,继续冷幽幽地问道:“过去五年,每年夏税定额是多少?”
王著已经有些慌了神了,刘皇帝质问的语气让他直觉心头跟火烧一般,紧张地道来:“开宝二十三年夏天税3220余万贯钱,二十二年夏税3170余万,二十一年3120万,二十年……”
王著一边回忆,一边应道,但说到二十年,是绞尽脑汁也回忆不起那数据了,再早那就更无需提了,他当财政使也就这几年的事情。
刘皇帝冷冷直视,其他人隔岸观火,王著则有些手足无措,额头冷汗不受控制地渗出,声音都颤了几分。
见状,刘皇帝也不再任他出丑了,扫视一圈在场众臣子,以一种警告的语气,严厉道:“这就是大汉的财政使,国库的大管家,连家底有多少,都不清楚!”
“臣昏昧无知!请陛下治罪!”王著闻言,用力地磕头,几乎以一种祈求的语气道。
看着王著五体投地的模样,刘皇帝冷硬的面庞终于缓和了一些,注视了他一会儿,终于一摆手:“起来吧!”
王著愣了愣神,却不动作,只是埋头道:“臣不敢!”
“起来!”刘皇帝声音拔高了几分。
王著这才起身,但是不敢看刘皇帝,只是局促地站在那儿,无所适从。刘皇帝轻轻地吁了口气,说道:“你回家去吧!好生养老吧!”
此言一出,包括刘旸在内的一干人等都不免惊诧,但很快都恢复平静,也是,刘皇帝这般不给王著留脸面,罢黜决议,并不足奇。
而王著闻言,身体也僵了一下,终于抬头望了望刘皇帝,但见他那不带丝毫感情的眼神,嘴唇抽搐了几下,终是颤着声,躬身一拜:“臣谢恩!”
说完,便在刘皇帝的注视下,佝偻着身体,失魂落魄地离开了,那背影难免给人一种萧瑟之感。其他人见状,也多觉五味杂陈,这王著,居大任,虽无出众才干与显著功绩,但也从无大错,加上是刘皇帝的老臣,还是位居政事堂前三的宰臣,就这么轻易黜免,旁者观之都不免有种物伤其类的感觉。
而于刘皇帝而言,他已经给过王著机会了,当初还不惜破例提醒,但他显然没听进去。在大汉中枢,在刘皇帝眼下,可是容不得躺平的官僚。
忠心又如何,刘皇帝虽然看重这一点,但绝不是他信用人才的唯一标准,在这方面,王著远远不如当年麻烦缠身的卢多逊。
收回目光,刘皇帝脸色却也平静,又看向财政副使王祐,道:“这财政司的担子,就由王卿肩起来吧,朕没有其他要求,当以王著为诫!”
与众人一样默不作声的王祐闻言,立刻起身,躬着老腰应道:“是!”
顶头上司倒下,他这个副使转正了,站在王祐的立场,该感到庆幸才是,然而,此时此刻的王祐,实在高兴不起来。
刘皇帝不好伺候啊……王祐已经年过花甲,时年六十有六了,人既老,面容消瘦,精神头看起来也一般。当然,不论怎么看,到如此迟暮之年,终于踏上仕途的一个巅峰,还是值得庆贺的。
“来,喝茶!”解决了财政司主官的替换,刘皇帝又露出了他自认为如春光一般温暖的笑容,冲众人示意了下,道。
众人应和着,却再难体会到春茗带来的惬意了,神色各异,心事重重。赵匡义瞥了眼老态龙钟的王祐,心中暗道可惜,王著罢相,他不奇怪,同情心也不多,他本就看不上这个所谓的乾祐老臣。
值得可惜的是,刘皇帝动作太快了,当场便把继任者拍板定下了,对财权,自然是有些动心的,也没法不动心,这可朝廷职能部司中仅次于吏部的衙门了。
不过,即便无法把财政使揽入怀中,趁机安插一些人,增加一些影响力,却是可以做的,饮茶之间,赵匡义暗中琢磨着。
忍不住瞥了眼如今位比首相的李昉,赵匡义嘴角稍微勾了下,原本因为李昉的资历、威望以及同太子的关系,赵匡义对他还很忌惮,但真正共事之后,忌惮之心却逐渐减弱了。
怎么说呢,这个人才干见识是有的,但就是书生气太重,性格太软,比起老谋深算的赵匡义,要弱一个档次。
又瞧向王祐,倒是让此人捡了个便宜。然而想着想着,眉头却不由皱了起来,当初沈义轮致仕,以王祐继之,刘皇帝是不是就已经做好了由此人接任的准备?怎么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
赵匡义思虑间,刘皇帝又开口了,放下茶盏,轻声道:“既然提到财政司,就趁机说说当下大汉税制问题吧!”
第299章 一个一个给朕说
别看刘皇帝说得风轻云淡,但众臣一听,便立刻打起了精神,都意识到了,财税问题或许才是刘皇帝召见他们的真正目的。
但同时,都不由得心生隐忧,刘皇帝对当下财税制度的不满,表露的不是一次两次了,但始终没有大动作,最多提出些能够让上下接受的改良意见。
此时,方罢一任计相,又提起财税问题,很可能是又动财税的脑筋了,这就不得不让在场众臣们多几分警惕。
与吏治一样,税制同样是一个牵涉广泛的问题,从老成为国的角度考虑,轻易不能触动。反贪除恶,对付的只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那还可以算作是帝国的自我调节净化。
这财税可就不一样的,那几乎是把方方面面都牵扯进去的,不只是勋贵、官僚,地主商贾,豪强乡绅,还包括全天下的为大汉提供税赋的黔首,这是真不可擅动的。
当然,并不是不能改,让人迟疑的,只是不知道刘皇帝打算怎么折腾,这才是最让人忧虑的。哪怕刘皇帝还没有图穷匕见,在场的大臣们已然打好了劝阻的腹稿……
“臣等恭闻陛下垂训!”太子刘旸开口了,拱手向刘皇帝道。
刘皇帝眼皮子抬了下,不答反问,道:“太子说说,大汉两税制度,其原则是什么?”
闻问,刘旸思忖片刻,以一种谨慎的口吻道:“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以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粟米……”
显然,在这方面,刘旸还是有些研究的,熟稔地说出几条大汉两税税制的几点核心要素。大汉税制,基本沿袭自中唐时开始推行的两税法,虽然到大汉有些细节上的删改完善,但要旨是没有多少改变的。
仅以税制而言,两税法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大进步,从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税赋制度向舍人税地的方向发展。
到了大汉,也沿袭其制,取其先进之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税法的核心原则,却在逐渐淡化,其约束能力,也在不断减弱。
归根结底,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有限,并不足以支撑两税法的完美实现,而事物的发展一旦超过了客观条件,那往往是会产生问题了。
比较重要的一点,两税制下,土地买卖自由,土地兼并是不可不免的,甚至会以超出寻常的速度蔓延。而一直以来,刘皇帝又沿袭着自古以来,官府对土地兼并私有的控制政策。
当年所制定高额的土地交易税,便是其中举措之一,效果自然是有的,但究竟有多大,却是不容乐观,从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土地兼并成本呈现向卖地者倾斜的趋势,便可窥一斑。
一方面从法制上便确立了土地自由买卖的性质,一方面又想要干预土地买卖,控制土地兼并,这种自我矛盾的现象,在大汉朝并不少见。这也是刘皇帝总是想改变革新的原因之一,仅从个人视角出发,对这种矛盾便时感难受。
听完刘旸的回答,刘皇帝继续问道:“说得不错,只是这些原则,落实了几分?大汉每年的财税,是在逐年上涨的,但在具体的税务执行过程中,计税依据,贯彻了税制规定吗?”
“这……”对此,刘旸默然。
虽然此前没有深入地去了解过,但以他秉政多年的经验,以及同有司及相关官僚的交谈了解来看,在这方面,显然是大有不足的。
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官员们,在税务工作上,是越发急功近利,倾向于完成任务了。至于税制,大多只取其简,图省便,至于遵从贫富均等原则,兼顾公平,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甚至早就被抛诸脑后了。
各地官府,能用心细致地去钻研税法的,都很少,都算有良心了。当然,以当下大汉的政治环境,朝廷中枢权威正盛,各地官府并不敢太肆意妄为,至少在正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压榨剥削的情况很少。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